孫傳庭的擔憂不是空穴來風,或者說他的擔憂已經成真。
在崇禎南下之后,劉元昭與參謀部一直在推演大明的局勢。
他們發現崇禎南遷,丟下了北方這個重擔,可以說有了緩息之機。
當然這只是在軍事上的緩息之機,在政治上,如果明廷內部還在為了權力在爭斗,內部不團結,那么軍事上的優勢很快也會蕩然無存。
參謀部甚至是建議,與南明聯手一起把流寇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以及老回回都給剿滅。
之后假意與難民以黃河為界,隔河而治。
沒有了外患,必定就會有內憂。
明廷內部,南北雙方的利益只是因為劉元昭這個威脅才暫時擱置,沒了劉元昭在外威脅,這個矛盾會爆發。
不過劉元昭還不想讓流寇滅亡,南明的軍事實力還在那,恰好可以利用流寇來消磨南明的實力。
為此,劉元昭派出使者出使闖軍。
闖軍老營內,一名小將走進來道:“啟稟闖王!外面有一行人,自稱是華夏帝國派來的使者。”
營帳里,李自成居于上位,下邊是大將劉宗敏,字捷軒,陜西藍田人,一說米脂人。原為鍛工,從李自成起義。崇禎十一年,隨李自成突圍潼關原,隱于商洛山。十三年助李自成突圍巴西、魚腹諸山,入河南,勢復大振。
十六年任權將軍,次年,在西安封汝侯。率師出固關、下真定,與農民軍主力會師北京,加左都督銜。入京后,對明降官拷掠助餉。后東討吳三桂時負傷,后隨李自成退出北京撤回西安,進入湖廣。
袁宗第,任大順軍右營制將軍,封“綿侯”。弘光元年(1645),李自成遇害后,與何騰蛟、堵胤錫聯絡,走上聯明抗清的道路。
參加了圍攻荊州、反攻重慶、夔東反圍攻諸戰役。永歷十八年(清康熙二年)兵敗被俘。永歷十八年(清康熙三年)十月十二日于巫山縣遇害。
李來亨,米脂人,李錦義子。永昌二年(1645年)隨李錦聯明抗清。永歷七年(1653年)出沒于湖北省興山縣的茅麓山,又稱夔東十三家。
永歷九年(1655年)立“圣帝行宮碑”。永歷十年(1656年)十二月封臨國公。順治十六年清軍深入云南追擊永歷帝,李定國勢孤,他與諸將攻重慶,牽制南下的清軍。
康熙元年(1662年)清軍集中主力,分路進攻;他奮戰數年,最后據守茅麓山九連坪(今湖北興山西北);康熙三年(1664年),清兵圍茅麓山,臨國公李來亨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