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國公李來亨的軍事抗清生涯占據了他大部分領兵歲月,他的一生主要光陰都是在與滿清作斗爭中度過。雖然最后自盡,但他抗清御侮的英雄氣概、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殺身成仁的民族氣節,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
田見秀,字玉峰,李自成部將。性仁厚,有儒將之風,從李自成征戰,多有大功。明末清初人,號鎖天鷂。李自成部將。
崇禎十六年(1643),任提督諸營權將軍,封澤侯。順治二年(1645),李自成在通山九宮山遇害后,與吳汝義率一部分大順軍走岳州,后與李過、高一功部會師于松滋之草坪,奉李過為主帥。不久,即隨李過與堵胤錫聯明抗清。
賀錦(?-1645),號左金王(一說爭世王為賀錦、左金王為藺養成),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明末各路農民起義隊伍在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大會時,賀錦名列十三家之一。會后,在中原地區作戰。1638年起義軍受挫,他仍堅持斗爭。
后與賀一龍、馬守應轉移至英山(今湖北省英山縣)、霍山(今安徽省霍山縣)、太湖(今安徽省巢湖市西)一帶地區,與劉希堯、藺養成等合軍,稱“革左五營”。
革、左五營的實力相當可觀,當時任明朝安、廬、池、太巡撫(簡稱皖撫)的鄭二陽在奏疏中說過,“革、左之狡橫不下于獻、操,善戰者不止數萬。”他們主要是依托大別山脈(史稱英霍山區)開展戰斗。
另一邊謀士宋獻策,又名宋康年,明末永城人。曾為卜者,后為李自成謀士、軍師,外號“宋矮子”或“宋孩兒”。
曾編造讖言:“十八子主神器”,助李自成商定謀略,設官守土,除暴安良,被封為開國大軍師。后隨起義軍撤武昌附近,與劉宗敏同為清軍所俘,劉宗敏遇害,宋獻策不知所終。
牛金星字聚明,河南省寶豐縣(今河南平頂山寶豐)人,父名坰,是魯府紀善,“先世由歲貢仕至縣博士與王府官者數人”,故幼有教養,二十余歲中秀才,天啟七年(1627年)中舉人。
為人質樸,性喜讀書,通曉天官、風角及孫、吳兵法。陂北里有田,平日設館授徒,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
為李自成制定戰略、策略,歷任大順政權左輔和天佑閣大學士。李自成兵敗后降清(一說隱遁)。
李巖,原名李信,明朝河南開封府杞縣青龍崗(今開封杞縣黃土崗)人。原為明王朝天啟丁卯年舉人,后投奔李自成,后被牛金星誣陷,李巖慘遭冤殺。。
在歷史上李巖與紅娘子之事仍待考證。無名氏的《梼杌近志》和吳梅村的《鹿樵紀聞》中,都有李巖與紅娘子的一些記載。
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彭孫貽的《平寇志》、計六奇的《明季北略》皆未提及紅娘子。
有的學者認為,李巖是虛構人物,曾親身參加大順軍的河南人鄭廉在《豫變紀略》中否認杞縣有李巖其人,康熙《杞縣志》中附有一篇《李公子辨》,否認李巖是李精白之子,更否認有舉人李巖的存在。
綜上,李巖應為一位后人杜撰的歷史人物,并沒有真實存在。
但是近年來發現了河南省博愛縣唐村清康熙55年李元善修的《李氏家譜》,上面寫明李巖確有其人,不是杞縣人,是河內人(今博愛),只是到杞縣短暫居住過而已,他的叔父叫李春玉,字精白。不是那位名人兵部尚書李精白。而李牟是他的堂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