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日子里,沐陽哪兒都沒有去,就扎在磚廠,和趙徳柱他們一起整修磚廠,為磚廠的開工做著一切準備。
而晚上又陸陸續續有人來報名了,他們白天在土地里面勞作,晚上回家一家人閑話,也算是搞清楚了一些情況。
沒必要一家人綁在土地里面,況而他們發現一個問題,原先公社的時候,大多數用農家肥,現在化肥用的人多了,聽說能夠提高產量。
可要買化肥,錢成了必須的當務之急,可錢從哪兒來?
眼面前能夠來錢的似乎只有磚廠,這也是這么多年他們唯一能夠看到的來錢的門路,盡管磚廠還什么都沒有,但他們就這么認為。
可沐陽卻死守著自己的底線,后面來的能報名,但要等磚廠開工才算工錢,而且他強調原先定下的三十五個人,多一個都不要。
于是隨著時間推移,有些人坐不住了。
接二連三的有人找上門來報名,沐陽只能委婉的告訴大家人夠了,不能再多一個。
起初還有人軟磨硬泡,說多一個人兩個人也一樣,不影響的,希望沐陽看在同村的份上,不要用當初確定的人數來卡他們,大家都不容易。
沐陽當然知道大家都不容易,于是他很直接的告訴大家,現在不是公社時代,自己每年要給村上交錢的,人再多,大家誰都別想賺到錢。
有明白的就不再糾纏,只能一邊后悔自己當初為什么要猶豫,一邊記住沐陽的話:“以后還會要人的,到時候早點兒過來!”
可依舊有那些喜歡撒潑打滾的人,看沐陽這兒死咬著不放,便轉而去找了村委會,支書和村長怎么呵斥都沒用,他們就認定一個道理:“磚廠是村委會的,以前公社的時候全村人人有份,怎么現在就不能多進幾個人?”
看村長和支書似乎有些猶豫,會計史明生站出來了,“以前公社的時候為什么沒有錢,連吃飽肚子都困難,為什么要分地,包產到戶?大家都清楚,不要胡攪蠻纏!”說著話,他又把當初和沐陽簽訂的合同拿出來逐條和大家說明。
“人家是合理合法的,按照國家的規矩來的,你們想怎么樣?”
如此幾番,倒是熄滅了大家的想法。
沐陽沒有時間關注這些。
春節過完了,眼看著已經是二月中旬,政府公家單位都陸陸續續上班了,他也把所有手續都帶好,前往東山鎮政府所在地的鎮信用社。
這年頭,很操蛋的,沒有公交,沒有出租車,順風車都沒有。
不說轎車,摩托車沒有,就連牛車馬車都見不到。
不為什么,公社時代一切都是公社的,各個大隊根據人口和戶數有幾頭耕牛,現在包產到戶了,私人手里沒有耕牛,別說路上,連田地都得純人力。
沐陽一邊走一邊想著,這個時代的種種。
如此想一遍,他發現這個時代還真是遍地黃金,只要你不是很懶惰,或者能夠多出去走走,機會真是很多。
可惜啊,社會的大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并且這個過程是漫長,曲折的。尤其現在那么大一個國家,百廢待興,摸著石頭過河,一切都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