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廠的成功,讓沐陽一家松了一口氣,崩了許久的神經也終于松弛了下來。
沐有德他們是傳統的農民,不愿意背債務,因此在第一窯磚售罄的時候就勸沐陽先把能夠還上的錢還了。
沐陽哪能,不是他愿意背債,而是眼下的大好時機正是用錢的時候,他還想再多些錢投入到生產當中去,賺取更多的利潤,于是他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可現在,隨著第二眼磚窯投產,并且順利產出,建筑小分隊也日夜兼程起來,沐有德再次動了心思。
“錢不能存著,咱們有一點還一點,細水長流,慢慢就還了!”沐有德試圖說服兒子,現在兒子長大了,成了家里面的頂梁柱,沐有德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的命令。
沐陽本就是個話不多的人,他認真的聽著父親把話說完,本想仔細的和父親說,可話到嘴邊,他發現這事兒和父親一時間真解釋不好,要讓他們轉變思想,是個漫長的過程,所以他很直接的說:“現在正是大好機會,我不能把資金分散開,等再過兩個月,我們一起把所有的欠款都還了!”
他們在說這話的時候三月份剛剛結束,進入了四月份。
磚廠紅紅火火的,每天都給村里人一些新的談資,不斷刺激著村里那些人的神經。
而村里那條通往鎮上的公路的拓寬整平工作卻進展緩慢。
不因為其他,就是找不到人。
沒辦法,村里面的壯勞動力都在大多數都在沐陽這邊,沒時間也沒了過去的心思,給村里出義務工。
村里想盡辦法最后規定每家每戶必須出多少勞動力,這才有些起色,可效果不明顯。
幾乎所有家庭都派出女性勞動力,而且是在空閑時候才去。
工程進展不大。
村委會被臭罵了幾次之后,再出新政策,給每家每戶定了出工日期,保證每天必須有多少人出工。
可效果一樣不好,大家就像公社時代一樣,出工不出力,去一天休息半天,老娘們們坐一個地方吹牛能吹半天。
村委會也知道,這是被沐陽的磚廠和工程隊刺激了,大家都鉆錢眼里面去了。
村支書他們感嘆,世事多變,人心不古,錢是個好東西,可也會阻礙發展。
人心散了,隊伍當然不好帶了。
這是村委會的支書和村長坐在一起感嘆的一句話,也是他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
這個時代真是到了有奶便是娘的時代了。
兩人有了這般感觸,難免會去想這是怎么了。
對于這個問題,并不只是他們在想,村里的人見識不多,但起碼的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是有的,早就有人發現最近跟著沐陽走的人多了,而村里面的號令遠沒有了那些年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