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吼吼!”
許久沒起來的號子聲,又跟著響起。
……
……
太陽西斜,榆溪河北岸殺得血流成河。
這是大明與韃靼這一年多來的戰事中,廝殺最為慘烈的一次。
劉大夏所帶邊軍雖然比不上大明開國時間的百戰精兵,但劉大夏懂得用兵之道,在被韃靼人突然出現并實施包圍的情況下,能組織起嚴謹而有效的防御,并且趁著韃靼人立足未穩,順利突出重圍,在撤軍過程也能做到有條不紊,且戰且退,未見有何紕漏,足見其用兵之高明。
但越接近榆林衛,官兵們越懈怠,戰意直線下降……許多人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城池保護下,好好地喘一口氣,不再像現在這般隨時掙扎在死亡線上。就在這個時候,韃靼人展開了最猛烈的進攻。
大明出擊邊軍面臨的局勢迅速惡化。
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除了少數自己找死的逃兵,劉大夏所部一萬多兵馬,基本能做到步調一致,齊心迎戰。
戰況極為慘烈,才半天時間劉大夏部已經出現大面積死傷。
“大人,為何遲遲不見榆林衛援軍?”劉大夏身邊,已經沒多少可用之人,這一路撤退,折損不少將校。
劉大夏在心中估算了一下,出征時的一萬三千多兵馬,這會兒能剩下**千就已經很不錯了。
“榆林衛也沒多少兵馬,畢竟鎮守長城關隘也很重要。”
此時劉大夏依然保持謙謙君子的作風,幫保國公朱暉說話,但他心中早把這個窩囊廢的祖宗十八代都給罵遍了。
“大人,騎兵已經查探過了,前面五里即是榆溪,但并未見到浮橋和舟楫的蹤影。”
傳令兵把消息上報劉大夏,劉大夏頭一昏,差點兒一頭從馬上栽倒下來。沒有浮橋和舟楫,意味著所部兵馬要么沿著榆溪河往上游或者是下游走,尋找淺灘處渡河,要么只能困守岸邊背水一戰。
劉大夏心中哀嘆:“可惜我不是韓信,對面也不是趙王軍。”
韃靼人究竟來了多少騎兵,根本數不清,因為韃靼人南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劫掠,再加上韃靼內部分成不同的部落,由部落自行控制自己的軍隊,所以顯得非常雜亂,也不知道哪支兵馬是韃靼的主力,想要偷襲對方的王帳談何容易?
硬碰硬的話,大明軍隊實在沒有勝算,只待己方精疲力盡,韃靼人重騎兵一個沖鋒,失敗便是注定的事情。
如今的大明軍隊更適合守城,而非攻城略地,這也是長久以來據守邊關要隘導致的惡果。
大明開國之初那些名臣良將,早已作古,如今只能靠那些世襲的軍戶來鎮守邊陲,但問題是既然干得好干得歹都一樣,那些端鐵飯碗的將領自然沒心思鉆研如何才能打好仗,兵書韜略一概不學,兵也不練,導致大明軍隊的戰斗力直線下降。
韃靼騎兵如瘋了一樣地反復沖擊大明軍隊用長槍和盾牌組成的防線,只要哪里出現缺口,就是數百騎向這個缺口發起突擊,大明軍隊這邊只能整體后撤,再次把防線扯平,留在陣地前方的是幾十上百的尸體。
最初殺戮距離劉大夏有些遙遠,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劉大夏的中軍大旗也經常被韃靼騎兵襲擾。
“韃靼人的戰斗力果真非同凡響。”到了這個地步,劉大夏也不得不長敵人的志氣和威風。
隨著時間流逝,大明軍隊依然是一邊抵抗一邊有計劃地向榆溪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