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會有同族之人代為打理,就算為兄回去,對于茶園和田土收成也無多大影響。如今妻妾都已隨我到京,暫且住下。若時來運轉,或許未來一兩屆之內便可中進士……當然,最希望的還是本屆會試杏榜高中啊。”
蘇通對于會試放榜多少有些期待,盡管這種期待看上去極為渺茫。
連蘇通這樣考了兩屆會試的老手心里都沒底,更別說鄭謙這樣的“初哥”。
“之前曾見到山西布政使司家的吳公子,他對于本次會試倒有幾分自信,卻不知他是否能高中。若他金榜題名,怕是會前來拜訪沈老弟,到時候沈老弟不計前嫌才是。”蘇通竟然幫吳省瑜說和起來。
沈溪笑著點頭,他跟吳省瑜之間并無深仇大恨,最多是被對方妒忌。
歷史上可沒聽說過有吳省瑜這號人,沈溪心想,此人或許壓根兒就沒中過進士,碌碌無為一生。
……
……
二月下旬,沈溪從吏部衙門拿到本次吏部考核的時間排表。
因為參加吏部考核的人較多,人需要分批次前去。
考核一共分幾個步驟,有兩樣東西需要參加考核的官員自行準備,其一是個人履歷表,包括祖籍三代,參加科舉考試的過程,為官的經歷,最重要的是把如今做的差事寫下來。
第二則是根據如今所供職的差事,寫一道奏本,對于自己的公事進行階段性總結,也可以在奏本中針砭時弊,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來改變一些陳年陋習。
除了應考核的官員自備的兩項,吏部也會根據應考核官員的履歷和奏本,適當出一道或者兩道考題,類似于策問的性質,對應考核的官員進行一次筆試。
到時候沈溪只需把考題答出來上交,吏部便會根據沈溪平日在詹事府的表現,由其直屬上司對沈溪的日常表現作出評價,作出沈溪是否通過考核,是否加官進爵,是否為沈溪的直系女性親屬敕封誥命等決策。
每個進士的第一個三年考評,都是為官以來的頭等大事。
進士在朝廷各衙門觀政,結束后有的被委派了差事,有的則屬于掛職狀態,就等著三年考評結束后正式放任官缺。
沈溪算是其中最幸運的一個,他是狀元出身,三年間已從翰林修撰,晉升為詹事府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講,東宮講官,日講官。換了別人,就算是九年考評得上等,也升不到沈溪如此高度。
在一些人看來,這次三年考評對于旁人來說非常重要,而對于沈溪來說只是走個過場,因為沈溪這般年歲已到了這等官職,明顯屬于升無可升。
同樣是狀元的王華,經過二十幾年的打拼,如今才是右庶子,沈溪再升的話就得跟王華平起平坐,朝廷的公平和法度何在?
二月二十六,沈溪帶著自己準備好的履歷和奏本到了吏部衙門。
這天與沈溪一同到吏部參加考評的官員,多數都是己未科進士,沈溪認識的人中包括孫緒、王守仁和倫文敘,同年進士坐下來,自然有很多話說。
幾個人中,沈溪算是混得最好的那個。
王守仁雖然沒進翰林院,但他的品秩卻是僅次于沈溪的存在,如今在兵部擔任員外郎,跟沈溪一樣是從五品。
但不同的是,沈溪是翰林官,他的這個員外郎的從五品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至于孫緒和倫文敘,一個在戶部供差,一個在翰林院做編修,這三年都是碌碌無為,就等著三年考評后看看能否得到升遷。
“沈諭德,聽聞你掛職編修《大明會典》,眼下《會典》即將成書,要不了多久你恐怕又會加官進爵,到時候你可別忘了我等啊。”孫緒半開玩笑地說了一句,雖然有恭維的成分,倒是一句大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