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五年,明朝設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轄十五府,四十一州,二百一十縣。
永樂十六年,交趾清化藍山豪族黎利自稱“平定王”,起事反明,史稱“藍山起義”,與明軍爭持數年后,黎利采行“先取茶隆,略定乂安,以為立腳之地,資其財力,然后返斾東都”的策略,先控制越中、越北地區。
隨著戰爭進行,黎利軍漸漸取得優勢,在宣德元年崒洞之役、宣德二年支棱之役等重要戰事中重挫明軍,進占東關城……也就是后來的河內。
大明自三楊輔政,便決意對外實施收縮政策,目的是節省財力,休養生息,朝廷不顧多年下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承大明教化已深,幾不在云南、貴州之下,同時還承擔了云貴和廣西三省的糧食供應,強行自交趾撤離軍民官吏,廢布政使司衙門,并冊封黎利所立之傀儡君主陳嵩為安南國王。
黎利將明軍驅逐后,便對陳嵩不利,陳嵩暴斃。明宣德三年,黎利稱帝,是為后黎太祖,國號“大越”,后黎朝始創。
大明放棄交趾后,對南洋的影響力迅速減弱,外藩多不來朝貢。大明遠洋水師逐漸衰微,飄揚于印度洋數十年之久的大明旗幟,終成幻夢,并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舊港宣慰司、西南各土司相繼叛亂,大明西南地區原本安定祥和的大好局面迅速崩壞。
八十多年來,后黎朝歷代君主壓抑佛教及道教,重視理學,在教育和科舉制度上培養儒士任官,國力迅速上升,到后黎朝仁宗時,一度發生內亂,至圣宗繼位后黎朝國力達到巔峰,到圣宗后期,國力衰退,但其后后黎朝憲宗于弘治十年繼位,仍舊大致能保持朝局穩定。
此時正是后黎朝憲宗景統七年,但憲宗黎暉已病故,其次子黎誼繼位,是為后黎朝威穆帝。
如今當政的正是這位威穆帝。
以沈溪的了解,此人在歷史上的名聲并不好,殘暴不仁,沉溺酒色,對于不服從他的大臣和將領,一概誅戮,如后黎朝太皇太后和禮部尚書覃文禮、都御史阮光弼都被賜死,素有“鬼皇帝”之稱。
此時威穆帝尚未改元,趁著大明西南發生內亂,派出其信任有加的大臣莫筑安進攻大明疆土,擄劫牲畜、人口和財貨,以期增強國力。
大明跟后黎朝的矛盾迅速激化,沈溪此番南下的目的,便是要將號稱擁有十萬大軍的交趾寇邊兵馬驅逐出境,而且沈溪準備一旦找準機會,便以迅雷之勢帶兵進入交趾,將之再次納入大明版圖。
……
……
云柳的奏報很詳細,西南邊陲的情況沈溪已基本掌握,至于莫筑安統率的交趾兵馬動向,不用太過詳細的情報沈溪也能知道個大概。
莫筑安對大明境內地形地貌不熟悉,于是沿著官道四處劫掠,以至于南寧府城以南但凡有官道連接的地區,被交趾兵馬騷擾了個遍。
莫筑安非常狡猾,知道自己兵馬不足,所以沒有攻下一個城池便占領一個,通常都是劫掠一番后馬上撤兵,等明軍自行接收。而交趾兵通常是做兩手準備,其一是找新目標打,其次便是殺個回馬槍再次奪城,消滅明軍的有生力量,打擊大明朝廷的威望。
到后面,思明府、江州、太平府等地,大明官府的力量在這種拉鋸戰中幾乎消失殆盡,百姓流離失所,難民紛紛往南寧府城宣化和廣東廉州府欽州以及合浦縣城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