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此時朝中由劉健和李東陽當政,但主要軍權都在皇親國戚手中,劉健就算擅權,也無法干涉軍事,只是朝中擁有軍權之人對劉健很尊重,都知道這位是弘治中興的關鍵人物,在朝中沒有人挑戰劉健的權威。
劉健跟軍方一向相安無事,真正惦記劉健手中大權的是皇帝朱厚照。
……
……
眾大臣列定,由兵部右侍郎閻仲宇呈奏西北軍情。
朱厚照滿心期待有大仗可以打,甚至已做好“御駕親征”的準備,但得知西北只是韃靼人零星擾邊后,臉上不由滿是失望。
閻仲宇呈奏結束,朱厚照不善地問道:“說是西北韃虜犯邊,那到底出動了多少人馬?幾萬人?幾千人?還是就幾百人?”
因為西北奏報不盡不詳,閻仲宇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劉大夏經驗豐富,出列稟奏:“回陛下,從韃靼人犯邊的規模和強度計算,大約動用了三千人馬!”
朱厚照皺眉:“就三千人馬,至于如此大驚小怪?西北那邊怎么說的,要跟朝廷請援?他們也是豁上那張老臉了,就幾千個韃子,西北駐軍可是幾十萬……”
皇帝說的話非常難聽,在場軍隊將領以及兵部官員聽到后都面帶羞慚之色,馬文升出列道:
“陛下,單以攻守論,韃靼主攻,我朝主守,兵馬分散于各城堡關隘,需要保證各地安穩,分攤下來每處駐守不過數十到數百人馬,只有衛鎮之所方有數千人馬駐扎!韃靼犯邊一向是集中兵馬攻打一處,如此以來總是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而我方調集人馬卻極為艱難,防守不易啊!”
朱厚照問道:“邊關沒有烽火臺嗎?有烽火臺的話,互相間傳報一下,不就什么都清楚了?這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馬文升搖頭道:“回陛下,自大明開國以來,烽火臺只是作為傳訊預警之用,并無調兵之效。若韃靼人只是以虛招攻打城塞,為調虎離山,恐致顧此失彼,因而防務之事既定,非有衛鎮調兵手令,城塞駐兵一概不得離開城堡!”
“這么麻煩啊!”
朱厚照對兵家大事了解不多,被馬文升如此科普,立即明白西北的事情沒那么簡單,大明在西北兵馬雖多,但在幾千里長的陣線上分散開來,一處地方的駐兵也就不多了,遇到韃靼數千人馬攻擊,只有嚴防死守和疲于奔命的份兒。
朱厚照對于邊防之事無具體概念,想了想問道:“西北現在管兵者是誰?”
在場大臣和勛貴不由面面相覷,皇帝連誰總制西北軍務都不知道,這個問題讓在場人非常尷尬。
馬文升之前已經出來科普一些事情,此時他直接道:“三邊總制乃保國公!”
弘治十六年冬,隨著西北戰火平息,三邊總督劉大夏卸任回朝,而在此戰中表現拙劣的朱暉莫名其妙重新執掌西北軍務,就算身邊有王瓊等名臣打理,但因朱暉實在昏聵無能,以至于西北防務重筑遲遲未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