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
榆林衛,城南大街,凱旋酒樓。
目前在延綏的文武官員基本到齊。
盡管保國公朱暉知道沈溪會晚些到,但他還是早早過來了,準備給地方上這些官員交待事情,應對沈溪隨時可能發起的“攻勢”。
“……這沈之厚可不簡單,這幾年他立下多大功勞,在場諸位最清楚不過……此番他來西北,不盡是為抵御韃靼犯邊兵馬,肯定會調查三邊故往賬冊。平時爾等是否中飽私囊,是否克扣軍餉,自己心里清楚,如果摘不出來,最好請早點兒做好辭歸田的思想準備……”
朱暉先給與會官員打預防針,怕他離開后這些人出賣他,所以干脆先將人拉下水,只要串在一根繩子上,就不怕這些螞蚱反水。
延綏總兵官張安起身問道:“公爺,沈翰林履任西北,不過是領兵對胡虜作戰,不至于對地方弊政下手吧?”
張安乃世襲大同左衛指揮同知職出身,天資凝重,家傳韜略,才兼智勇。
據《張安神道碑》載:“公于成化某年,以神木等處功升指揮使,再以威寧海子功,升山西行都司都指揮僉事,又以守備大同左衛地方功,升都指揮同知加都指揮使。弘治己酉年改守備朔州,又守備天城。庚戌年奉勅充大同游擊將軍。乙卯年充副總兵協守寧夏,從賀蘭山境破敵,升都督僉事掛靖邊副將軍印;后又掛鎮西將軍印俱充總兵官,鎮守寧夏。屢有白金文綺蟒衣之賜。”
也就是說,張安自打從軍以來,身經百戰鮮有敗績,即便兩年前西北大敗,寧夏衛方面一度危機四伏,但在張安統領下依然順利守住,后來配合劉大夏全殲入侵的火篩部,其武略可見一斑。
朱暉接任三邊總制后,立即把張安調到身邊,倚為干城。
朱暉看了張安一眼,道:“張將軍,你以為沈之厚是何等人?他屢任地方督撫,在軍中名聲不錯,常常打勝仗,但跟張將軍相比也只能說是半斤八兩……”
張安連連擺手:“論文韜武略,鄙人遠不如沈翰林。”
朱暉冷冷一笑:“沈之厚除了軍中有些聲望,無論是在地方百姓還是官員口中,名聲奇差,但凡他到一個地方,必拿弊政開刀,就說湖廣和江贛之地,他大肆推廣新政,導致士紳利益嚴重受損,到后來還推廣什么新作物……”
一名叫陳函的游擊將軍道:“公爺,不能將推廣新作物當作弊政吧?去年西北地區也嘗試種植了些玉米和番薯,收成不錯,就算平素不能拿來當飯吃,但饑荒年拿來充饑沒有任何問題……畝產高啊!”
朱暉皺眉,他沒想到自己說沈溪的壞話,居然有人當面唱反調。
朱暉氣沖沖地說:“你們只看到事情的表象,沈之厚推廣新作物又如何?他在地方干的勞民傷財的事情少了嗎?但凡他領兵之處,地方官員跟他發生矛盾,他一律將之罷免,就這點你們怕不怕?你們真以為他來這兒是帶你們打勝仗,建功立業?”
之前一堆人幫沈溪說話,但朱暉說到這里便沒人吱聲了。
在場官員都擔心一件事,沈溪到西北來會掀起一場反貪風暴。
之前很多人稱頌沈溪功勞,仰慕其威名,想見識一下“當代冠軍侯”風采。但想到沈溪跟他們間存在巨大利益糾葛,一旦受到波及就有可能身陷囫圇,罷官免職,這些人便轉而琢磨怎么才能對付過去,平安無事。
張安代表在場文武官員請示:“公爺,既然沈翰林來者不善,那該如何應付?莫不是讓我等拒不配合其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