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在英國公府吃了閉門羹。
謝遷是只老狐貍,英國公張懋同樣無比精明,此時張懋明白朝廷局勢發生轉變,既然劉瑾并未犯上門來,他也不想跟劉瑾正面發生沖突。
就算謝遷用盡一切辦法,依然沒把張懋的府門敲開,張懋的意思很明顯……無論朝廷發生何事,我就當不知道,你別來我府上找麻煩。
謝遷非常憤怒,直接在張懋府門前破口大罵:“……張廷勉,好你個老匹夫,以為當縮頭烏龜,就可以凡事不理?莫忘了陛下臨終交托,你可是大明托孤重臣,焉能眼睜睜看著閹黨霍亂朝綱……”
府門紋絲不動,謝遷憤怒中帶著幾分懊惱,最后只能黯然離去。
照理說去見壽寧侯張鶴齡是最好的方法,但他不想自損身份對張氏兄弟低聲下氣說話,在他看來,張氏兄弟也不是省油的燈,以前要不是弘治皇帝罩著,張氏兄弟早就因為行為不端被問罪。
“難道我也要置之不理,將先皇交托拋諸腦后?”
謝遷思來想去,此時他還可以直接前去面圣,但那意味著他要去豹房,也非他能接受之舉。
除此之外,只能去見張太后。
張太后畢竟是皇帝的親生母親,在以仁孝治理天下的大明,地位斐然。若張太后肯出面說話,劉瑾不得不屈從。
但如何入宮的問題,又難住了謝遷。
走午門顯然不行,會遇上文武百官,請病假之事等于敗露,說不定劉瑾會為難他。
東華門和西華門都有相似問題,這兩宮門進去,都要驚動太監和錦衣衛,事情一旦傳入劉瑾耳中,他肯定會想方設法阻撓。
“現在為了這個問題去見太后,有些不值,就算劉瑾在百官面前耀武揚威又如何?終歸不敢拿文臣如何,畢竟他還得依靠文臣治理天下。他早就一手遮天,現在不過是想進一步確立威信!不如我先回去靜觀其變,走一步看一步。”
思來想去,謝遷決定暫不干涉,靜觀事態發展。他先回府,若劉瑾做出更過激之事,他才會選擇入宮見張太后。
“也不知是誰寫的彈劾奏本,若是劉瑾一直尋不出,難道會一直揪著這問題不放?不過之前那上疏文本格式,似在何處見過,究竟是誰撰寫?”
……
……
午門前,劉瑾依然在耀武揚威,讓大臣們跪著不說,嘴上還趁機過嘴癮,一個宦官可以當著作為這個時代天子腳趾的文臣的面怒罵,文臣還只能逆來順受,這讓他有一種高高在上的飄然感。
劉瑾一直想找到那個彈劾他的官員,但沒人愿意承認。
之后或許是劉瑾累了,從東側門入內宮休息去了,大臣們則繼續跪在太陽底下等候。
到下午時,跟劉瑾親近的大臣悉數出宮,除了焦芳、劉宇等人,尚有詹事府和六部官員,這些人跟劉瑾走得很近,其中不乏一些在朝中頗有聲望之人,諸如禮部侍郎劉機、刑部侍郎劉璟等人。
劉瑾似乎在暗示,如果你們反對我,就得在這里跪著曬太陽,如果乖乖聽話,那就可以獲得豁免,早點回去休息。
除了一些跟劉瑾走得近的大臣外,還有一人被豁免,那便是內閣大學士王鏊。
王鏊免于遭難倒不是因為他跟劉瑾走得近,而是王鏊畢竟是閣臣,已經站在文官集團的頂部,劉瑾希望用這種方式籠絡。
眾大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仍舊不見君王傳召,很多鐵了心要在皇帝面前哭訴劉瑾不端行為之人,此時也動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