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繡緘口不言,因為他發現自己對居庸關外的事情一頭霧水。
這時代交通落后,消息傳遞存在很大問題,跟后世到處都是公路、鐵路不同,在大明中葉,即便是京畿之地,也仍舊處于半原始狀態,京城周邊開發的土地不到二分之一。
后世交通發達,是建立在無數的隧道、橋梁等基礎上,而在這時代,就算過一座不高的小山,盤山路也有可能會走一天,遇到條河,光是等渡船就要等半天甚至一天,信息閉塞也就在所難免。
好比土木堡之變,就算皇帝御駕親征,依然因為情報不及時導致英宗被困,若是能及早建立完善的情報系統,也不會等到瓦剌人殺來時才知大事不妙。
而弘治十六年的戰事,也是因為韃靼完全封鎖了大明情報傳遞系統,才導致最后京師保衛戰險象環生。
沈溪道:“韃靼主攻方向,大概兩個,其一是從陽和、天鎮方向,其二則是從張家口堡叩關,這也是韃靼犯境常走的路線,每次稍有不同,全看大明在邊防上,哪一段防御不足……”
沈溪開始詳細講述前線的情況,官員們對照沙盤認真傾聽。
朱厚照探頭打量沙盤中主要城塞所在的位置,因為沈溪是按照比例完成的沙盤,很多情況經過推演后便一目了然。
原本復雜的邊疆形勢,在沈溪講述下,成為可見可分析的戰局,所有人都知道大明軍隊主要分布在何處,韃靼人的主攻方向又會是哪里。
等沈溪說完后,朱厚照迫不及待問道:“沈卿家,你覺得該以何種姿態應對韃靼人的攻勢?”
沈溪心平氣和:“陛下所問,正是今日探討的重點,諸位同僚要么是兵部官員,要么在軍中領兵,應該對眼前的環境不陌生……諸位請看,這里便是涉及大明京畿安全的長城內關,既然現在已知韃靼人犯境,宣府和大同一線部屬的兵馬你們大概也清楚了,做出怎樣的應對方略,諸位是否心中有數呢?”
所有人都在認真思考,有想站出來發表意見的,但因熊繡和何鑒等大佬沒說話,他們不敢隨意出聲。
任何衙門,都講究論資排輩,在皇帝面前發表見解可是個冒險的活計。在許多人想來,就算說得好,也不會有什么功勞,還會被上司嫌棄多嘴多舌;反之,說得不好那就丟人現眼,被人笑話,證明自己沒本事,更不可取。
在場一片沉默,這也是沈溪早就預料到的請看,沈溪看著王陵之,道:“王將軍,你出自邊軍,跟韃靼人交戰過,對于當前形勢應該不陌生,你出來發表一下見解。”
所有人都把視線轉向王陵之。
平時王陵之以憨直著稱,因為這次回來后王陵之一直跟在沈溪左右,對王陵之有了解的官員都知道,這位乃是沈溪同鄉,算是沈溪這個兵部尚書的嫡系。
嫡系跟旁系待遇自然不同,參與討論的時候,擁有優先發言權。
很多人心想:“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做官,有了同鄉的照顧,能夠從九邊之地輕松回京,甚至可以在陛下面前隨意發表見解!不管說得好不好,最后必然會被沈尚書認可,陛下也會出言嘉獎!”
一些本來想發表看法的人,見沈溪舉薦王陵之,頓時緘口不言,站在后面不敢露頭。
王陵之雖然在戰場上英勇無敵,但在私下的場合,就跟個熊包差不多,此時他站在那兒訥訥半天,才一咬牙:“末將以為,當出兵,阻斷韃子進兵路線,與其正面交鋒……”
這話說完,在場之人無不皺眉暗忖:“唉,就這熊樣,還敢出來說話?也沒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