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一甩袖:“行了,老夫見你就來氣,你說你這小子幾時不跟老夫抬杠?年紀輕輕的,說話非要讓人覺得老成世故,就不能拿出一點年輕人的熱忱來?”
沈溪心想:“怎么老拿我當年輕人看待?不管怎么說我現在已經是七卿之一,若按照你的說法,那我不用在朝中混了。”
這些話,沈溪自然不會當著謝遷的面說出來。
二人繼續往前走,一路上碰到不少太監……朱厚照要增加內閣大學士名額的事情已傳開,宮里的管事太監見到沈溪和謝遷一起從乾清宮出來,基本猜到發生了什么事情。
謝遷作為閣臣,目的地是文淵閣,沈溪則要出宮。
過了金水橋,即將分路而行,沉默半晌的謝遷突然出言提醒:“既然陛下讓你草擬詔書,便趕緊去擬定,這件事切不可讓朝中人知曉,否則旁人會對你有意見……唉,此事怎么都不該你插手,你雖是翰苑出身,但現如今卻在六部任職,無權干涉翰苑之事!”
……
……
梁儲和楊廷和入閣,本來詔書應該由謝遷或者王鏊起草,但朱厚照似乎對這兩位閣臣有芥蒂,居然讓沈溪擬定詔書,皇帝的禮遇,卻給沈溪招來不少麻煩。
沈溪在朝地位足夠高,但他在翰林院仍舊是個侍講。
讓侍講來定內閣大學士的委任狀,實在過于兒戲。
另外讓沈溪糾結的是,梁儲和楊廷和二人誰該排先,誰來排后,這中間大有講究,畢竟涉及未來朝中首輔人選。
不是比歲數,也不是看誰在朝當官的年限更長,全在于誰先入閣。
歷史上楊廷和就因比梁儲早入閣兩年,就算他年紀更輕,還是在李東陽退下來后當上首輔,雖然楊廷和入閣不久便被劉瑾發配南京,并不在任上,但楊廷和的地位卻得到朝野普遍認可。
以沈溪來定,不太愿意將楊廷和列在梁儲之前。
朝中地位,梁儲跟楊廷和其實不相上下,但論年歲,始終是梁儲年長些,且梁儲跟沈溪私交甚好,畢竟二人在翰苑同為東宮講官。
至于楊廷和,則因沈溪到詹事府任職時回鄉守制去了,正好跟沈溪錯過,楊廷和回朝后沈溪卻一直在外當官,少了交際的機會。
沈溪回去的路上就在琢磨這個問題:“謝老兒的意見,也是以梁儲為主,而以楊廷和為次,那我為何要做出變更,將楊廷和列在前?雖然楊廷和文武全才,對于皇帝的態度把握明確,歷史上表現極為搶眼,梁儲與之相比差不少……但始終得按照規矩辦事!”
在沈溪看來,如果楊廷和跟梁儲二人入閣時間有個先后,就不會出現目前的爭議。
既然是同時入閣,就得按照既往的規矩行事,以年長和地位高之人優先。二人一個是翰林學士,掌管翰林院,一個則是詹事府詹事,地位相當,但梁儲在朝野的聲望始終在楊廷和之上。
如此一來,梁儲排在前面無可厚非。
當然,說是一點私心都沒有也不盡然,沈溪在這個問題上,考慮到了親疏遠近,內心有一定偏向。
人到底是感性動物,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要追求絕對的公平公正。
沈溪將詔書擬好,準備以梁儲為文淵閣大學士入閣,楊廷和則為東閣大學士入閣。
至于兼職,沈溪沒有擬定,以沈溪所料,最后梁儲和楊廷和基本會掛六部部堂頭銜入閣,這是最基本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