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沈溪跟朱厚照在朝堂上發生爭執的事情,剛開始只是在中高層官員中流傳。
但沒過多久,已是街知巷聞。
就算朝中那些大臣不想傳播,劉瑾也會努力把這消息散播開,他采納謀士張文冕的建議,要讓天下人都知道朱厚照和沈溪交惡,如此君臣間的矛盾便會徹底公開……無論朱厚照是對是錯,臣子跟君王對著干,那忠誠方面就一定有問題。
這是劉瑾逼沈溪離朝的一種方法。
此時沈溪選擇閉門不出,就連他所負責的接待外邦使節的事情,也都交給胡璉等人處置。
韃靼、朝鮮等外邦使節迷迷糊糊的,看不太明白大明京師形勢,他們來京城前,對大明朝廷的格局有所了解,知道現在大明最有名氣和實力的大臣,除了司禮監掌印劉瑾外,就是兵部尚書沈溪。
而沈溪跟外邦的聯系更緊密一些,因為沈溪自打領兵以來從無敗績,尤其是對韃靼人而言更是一場噩夢,連續幾個大勝仗下來把韃靼人的脾氣都打沒了。
由于沈溪聲名遠播,就算跟大明一向保持友好的朝鮮,也怕大明突然找借口,派沈溪領兵將朝鮮納入版圖。
沈溪絲毫不管外面的事情,在家娛妻弄子,完全不過問政務。
由于沈溪的情況極為敏感,兵部那邊沒有人前來煩他,好在邊關無戰事,軍事學堂也已步入正軌,不需要沈溪過問。
朱厚照那兒沒有任何消息,就像以前一樣,皇帝不問朝事,朝臣各干各的事情。
劉瑾還是像以前那樣驕橫跋扈,六部和地方上的事務沒有任何變化。
這件事好像被人徹底遺忘一般。
可惜的是,朝中每個人都記得清清楚楚,就連朱厚照自己也沒有把這件事忘記,但這會兒朱厚照羞于見人,知道自己得罪了朝臣,對于舉行朝會沒有任何興趣。如此一來,劉瑾一手推動的王鑒之等跟與其有間隙的大臣被革職的事情,不得不暫時放下。
劉瑾非常惱火,沈溪這個心腹大患沒有離開朝堂,王鑒之這個眼中釘肉中刺也還留在朝中繼續跟他作對。
謝遷經過這件事后,對司禮監更是嚴防死守,很多奏本進京后直接送往內閣,連通政使司都不經過。
謝遷到處找官員串聯,組織反劉聯盟,京城內局勢波詭云譎,劉瑾雖想方設法除掉謝遷和沈溪,卻無從下手。
自從沈溪和朱厚照鬧翻,劉瑾也不再有資格面圣,按照朱厚照的意思,劉瑾受群臣攻訐,未必無因,這段時間需要閉門思過。
但因朱厚照不問朝事,所以朝政還是牢牢地掌握在劉瑾手中,至于地方事務,則由內閣把控,內閣次輔焦芳也被謝遷架空,謝遷有什么事情,都是去跟王鑒之商議,如此一來就連楊廷和、梁儲都有名無實。
這會兒謝遷學著劉瑾,事必躬親,把內閣大權死死地拽在自己手中。
與此同時,朱厚照在豹房過著晝夜顛倒的生活,朝廷處于雜亂無序的狀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