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受軍功驅使,不過從中也讓沈溪看到楊一清卓絕不凡的能力。
行軍兩天,走了大概二百五十里路,士兵們已叫苦不迭。
這可說是走得最急的一段,駐軍后士兵們趕緊找地方休息,甚至連晚飯都顧不上吃。按照他們的想法,行軍路上有的是時間吃干糧順帶喝水,一旦停下來,最好是盡快找到地方睡覺,以緩解疲勞。
而軍中最辛苦的,莫過于那些行軍一日后,還要輪值守夜的士兵。好在沈溪定下輪換制度,守夜官兵主要從騎兵中調派,以百人為一班,每一個時辰換一班,如此一來可最大限度保證士兵休息時間。
不過,具體實施的效果沒想象的那么好,畢竟班次多了,意味著被折騰起來守夜的人也多。
夜深人靜,沈溪在中軍大帳繼續查閱公文,不時寫寫畫畫。
他的營帳總會亮燈到黎明,這樣無形中給士兵們增加了一種信心——看看,連沈大人都沒睡,我們有什么道理偷懶?
但沈溪的情況顯然跟這些士兵不一樣,他有戰馬代步,累了可以回馬車休息,而且最重要的是身邊有人為他捏腰捶腿。
這一路,李衿自己也很辛苦,到底是一介女流,卻在沒有減震的馬車里顛簸,一路跟著大軍從宣府往寧夏,沈溪心里很過意不去。
這天晚上,林恒又迫不及待進沈溪營帳催促行軍。
或許是察覺沈溪對他的態度與以往不同,盡管林恒心里很著急,也只能假借問詢情報的名義,到中軍大帳來催促。
“……林將軍,我說過了,行軍切不可操之過急,若士兵太過疲累,路上遭遇危險時便會力不從心。你盡管放心便好,這次軍功我一定幫你們爭取,畢竟楊巡撫晚一步進城,并未參與到平叛戰事中……”
沈溪不斷給林恒擺事實講道理,但林恒就是聽不進去。
在林恒看來,文官看不起武將,楊一清不可能那么爽快把軍功讓出來。
“大人或許不知,此番楊軍門不過晚進城兩日,且身邊有劉公公派來的親信太監做監軍,若劉公公執意為其撐腰的話,誰敢在軍功問題上說三道四?”
沈溪皺眉:“既然你覺得爭取功勞很困難,為何還千里迢迢找我做主?”
林恒低下頭:“這算是三邊有功將士最后的希望吧……誰都知道沈大人您治軍嚴謹,賞罰分明,若是沈大人不肯為三邊將士做主的話,那這次軍功……可能真為閹黨中人所得,將士們這些日子的辛勞也要付諸東流!”
“末將不在意什么,但對三邊將士軍心士氣的打擊……”
沈溪心想,現在哪里是旁人不甘,而是你林恒不甘心才是。
說首功,你林恒第一時間帶兵進城,平息叛亂,功勞甚至比楊英、仇鉞等人還要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