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溪行將回朝。
這消息就好像一場地震,隨時可能引起京城官場動蕩,而對此保持高度警惕之人便是劉瑾,以前跟沈溪過招多次,劉瑾覺得自己有得有失,甚至隱隱占據上風,但他仍舊不敢輕視沈溪。
沈溪帶兵于八月二十二從寧夏出發,計劃在九月底回京。而沈溪領兵回朝之事八月二十從寧夏傳出,九月初一為劉瑾獲悉。
知道這消息后,劉瑾火冒三丈。
“……不是說沒有咱家命令,不許給寧夏那邊發回京調令嗎?為何兵部不聽咱家號令?”
劉瑾沖著兵部尚書曹元發火。
就算之前朱厚照給劉瑾下達死命令,讓沈溪必須在一個月內回到京師,劉瑾依然沒有遵命行事。在他看來,朱厚照根本就不管事,時間觀念也不強,總歸到時限后有很多辦法推搪,根本沒必要一早就把沈溪調回京來,令人寢食難安。
誰知在他沒有發出旨意的情況下,沈溪還是回朝了,而且聽地方上傳來的消息,沈溪乃是奉調回京,理所當然以為是兵部暗中搞鬼。
這會兒劉瑾府宅內,張彩、劉宇、曹元、劉璣、張文冕和孫聰都在,這些人可說是劉瑾心腹,至于其他閹黨骨干,要么提拔太晚資格不夠,要么不能得到劉瑾完全信任。這次劉瑾把人召來,主要是商議應對沈溪回京對策。
至于焦芳,本為劉瑾手下得力干將,但因其跟文官集團關系曖昧,劉瑾現在寧可相信劉宇,也不再采納焦芳的建議。
現在劉瑾將內閣權力架空,使得內閣從謝遷到下面的焦芳、劉宇、楊廷和幾位閣臣,基本處于無所事事的狀態,不為劉瑾所憂。
曹元顯得很冤枉:“公公明鑒,這次可不是兵部發出調令,由始至終兵部沒有任何動作,甚至兵部這邊到如今都以為西北正有韃靼犯境,誰敢造次讓沈之厚回朝?這件事一定另有隱情!”
曹元一推二六五,好像事情跟他全無關系一樣,這讓劉瑾更為生氣,當下怒氣沖沖地質疑:
“那可稀奇了,咱家沒發圣旨,兵部也沒發調令,沈之厚居然敢擅自回朝,莫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膽?而魏彬傳回的消息說,已經見到陛下御旨……照你們的意思,姓沈的不但擅自回朝,還假傳圣旨?”
在場幾人不由面面相覷,他們對于西北的事情不是很了解,劉瑾把控著情報系統,就算張彩和劉宇等人要知道什么消息,都要從劉瑾口中獲取,他們有些羨慕曹元,畢竟兵部有自己的情報傳播途徑。
對于外界消息中斷,才是這些人感到不安的地方。
張彩試探地問道:“莫不是……陛下親自下了御旨?”
“嗯!?”
劉瑾勃然變色,道,“張尚書的意思是說,陛下跳過咱家,給西北那邊下了調兵回朝的圣旨……咱家這么多眼線都未察覺蛛絲馬跡?”
張彩聽出劉瑾語氣不善,不敢接話,恰在此時,劉宇好似想起什么事,道:“劉公公,以在下所知,這些日子謝于喬有些不尋常,好似他早就知道沈之厚要回朝,在內閣做出一些安排!”
劉瑾怒道:“那你為何不早說?”
劉宇知道劉瑾對他一直不感冒,聞言干脆閉上嘴,擺出一副恭謹聆聽的模樣。劉瑾忽然意識到自己對手下過于刻薄,連忙放緩語氣,擠出笑容問道:“你且將謝于喬的安排說出來,諸位參詳參詳!”
“回公公的話,謝尚書最近這些日子,一直在安排慶祝前線將士凱旋的慶典,甚至提議讓內閣上疏陛下,請陛下出席并頒賞有功之臣……在下隱約聽同僚說沈之厚將回朝,以為只是謝尚書的猜測,未料其早有準備……”
劉宇所說同僚,顯然是楊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