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謝遷有關于沈溪的事情不可能跟打有閹黨標簽的焦芳和劉宇商議,而現在謝遷在朝中沒幾個可信任的盟友,楊廷和作為現在內閣三把手,謝遷有什么事只能安排楊廷和去做,尤其是跟翰林院和詹事府溝通之事,正是楊廷和所擅長的。
劉瑾聽完劉宇的講述,不由皺眉:“聽你這一說,確實是有蹊蹺……但謝于喬怎會提前知曉沈之厚回朝之事?莫非陛下跟他通了氣?”
說話間,劉瑾又看向張文冕,似乎想從張文冕身上得到答案。張文冕搖頭:“以在下所知,陛下并未召見謝于喬,且最近這段時間,謝于喬深居簡出,只是去見了一次英國公,但很快便出來,似乎是被趕出門……”
“混賬!”
劉瑾怒罵道,“咱家從開始便看出來,這些老東西嘴上說擁戴咱家,但其實暗地里都在籌謀怎么跟咱家作對……”
孫聰提醒:“公公切莫生氣,現在不應該計較沈之厚因何得到御旨,必然是陛下認為公公在召沈之厚回朝之事上不夠盡心,才會委托他人。現在更應該商議好,沈之厚回朝后,當如何應對!”
“是,是!”
張彩和劉宇等人都應聲不迭。
不但劉瑾忌憚沈溪,連這些朝中閹黨要員也擔心沈溪回朝會給當前政局帶來變數。
劉璣插話道:“以前沈之厚在朝中沒什么聲望,文武百官根本不當他是回事,但自從他于陛下面前公然彈劾劉公公后,朝中人反而將他當作文官翹楚,如今民間清議對他評價很高……”
劉瑾怒道:“你這話是何意?難道是想說,咱家在民間清議中評價太過糟糕,誰跟咱家作對,誰的聲望就得到提升,是嗎?”
劉璣發言也被劉瑾嗆了回去,不敢再接茬。
張文冕問道:“不知沈之厚大約會在多久后回到京城?”
這問題劉瑾回答不出來,他腦子中對地理可沒有概念,至于其他幾人也不是專門研究這個的,只有劉宇對此造詣頗深,他畢竟在西北任職多年,論資歷比曹元深厚多了,當下道:“快的話,大概月余便能抵達!”
劉瑾吸了口氣,道:“這么快?”
誰都聽得出來,劉瑾對沈溪非常忌憚,曹元道:“公公似乎不應該為一個后生小子回朝之事太過在意。”
劉瑾冷笑不已:“你的意思,是說咱家怕了沈之厚,是嗎?咱家是很忌憚那小子,也不想想,論歲數你們都比沈之厚年長,但論軍功,論資歷,甚至論陛下的信任,誰能超過他?說他是后生小子,你們又算什么?”
這會兒劉瑾心態已經爆炸,原本對于身邊人那種謙和禮讓的姿態,也因權力欲膨脹,以及對沈溪回朝的擔憂,而蕩然無存,此時劉瑾就好像一條瘋狗,見誰咬誰。
如此一來,誰都不想給劉瑾提建議,都想讓別人說話,以免觸霉頭。
不過張彩對劉瑾很忠心,還是開口道:“沈之厚回朝對公公最大的影響,應該是面圣后胡說八道,尤其是涉及安化王謀逆之事……若能阻止他回朝見到陛下,順帶讓安化王早些伏誅的話,或能免除后患!”
劉瑾望著張彩,似乎很欣賞這番話,道:“繼續說。”
張彩分析道:“沈之厚回朝,陛下必然會賜見,問及西北叛亂詳情,若被陛下知道如今韃靼并無犯境,對公公的聲望怕也有一定影響……所以,最好不要讓沈之厚跟陛下相見!”
“嘶……!”
劉瑾咬了咬牙,嘴里發出的聲音極為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