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下面部落營地內已經開始組織防御,周圍架上很多柵欄,又設置拒馬,部族中的牛羊倒是沒辦法趕回來,因為牧民在周圍幾十里范圍內放牧,一時間無法做到完全聚攏。
胡嵩躍和王陵之前去見沈溪,而沈溪則在山上用望遠鏡查看敵方情況。
胡嵩躍道:“大人,查過了,下面的韃子最多也就幾百青壯,如果他們敢輕舉妄動的話,咱對著他們的營地放上幾排槍,他們就完蛋了!”
這次追擊沈溪放棄了很多東西,火炮基本被他留在了榆溪河營地,使得手頭攻堅器械嚴重不足。
這一路下來,幾乎都是行軍,就算幾百上千的韃靼隊伍,也都舉部歸降,沒有誰組織防御跟沈溪所部開戰。
王陵之有些惱恨:“如果早一步進攻就好了,剛到這里時他們還沒撤回去,追上去的話絕對讓他們沒機會架設那些障礙。不過這里并非是城塞,想攻進去還不容易?”
沈溪沒好氣地道:“你的意思是就算損失一些弟兄,也要攻堅?他們在里面往外施放冷箭的話,能確保我軍沒有一點損失?”
畢竟之前剛取得一場足以銘記史冊的大捷,士兵們進入草原,目的只是為擴大戰果,并沒有多少拼命的心思。事實上沈溪這一路沒有因為戰爭和非戰因素損失一兵一卒,即便發生小規模戰事,沈溪也是以火器完成壓倒性的勝利。
這也是沈溪軍中最值得自豪的事情,在草原上奔襲千里居然可以做到沒有戰損,只有幾個士兵感染風寒不得已回撤,過了屈野川后更是連傷病號都要隨軍繼續前進。
劉序策馬過來,他也是先行過來的三路人馬中其中一路的指揮官,劉序道:“大人,要不從側翼殺進去……我們軍中裝備有小炮,只要架設到高處,可以打出半里,他們的弓弩射不了那么遠!這么小的部族,不太可能擁有勁弩。”
一直在沈溪帳下聽用的荊越道:“這可說不準,說好了帶多少弟兄來,就帶多少弟兄回去,咱這么殺進去十有**會有折損。大人,要不多困他們一段時間……”
沈溪板著臉道:“你們的意思,不繼續追擊韃靼殘軍了?”
瞬間沒人說話了。
這些將領都有自己的主張,不過最后終歸要聽從沈溪命令,最后沈溪吩咐道:“派永謝布部的人進去跟他們溝通一下,勸他們投降,告訴他們,如果不歸降的話,等于說要跟我沈溪對抗到底……我們沒多少時間逗留,最多在這兒駐留一晚,明天咱們就要繼續往北去!”
雖然沈溪堅持能不動用武力就不用,但有時候也不得不亮一下肌肉,如此一來等于是給眼前的部族下最后通牒。
要么歸降,跟我們一起去追擊達延部,要么整族全滅。
選擇權在這個部族身上,也給這些人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不過任何人都明白,只要對方知道遭遇的是明軍主力,甚至領兵者還是赫赫有名的沈溪,應該沒人敢拼命一戰。
“得令!”
荊越抱拳行禮,“末將這就去跟那些永謝布部的人說,讓他們找精通多族語言的使者去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