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胡璉轉身而去,這邊陸完站起來伸了個懶腰:“漢英兄還沒收拾好?”
王敞道:“都是些舊案牘,檢查一下有沒有疏漏的文檔,那些不重要的便留在此處,不必帶回京城,畢竟京城那邊會留底。這場戰事已結束,看看整場戰事戰報,讓人不由感慨,好像一切都發生在昨日。”
說到這里,二人臉上都多出幾分無奈的笑容。
他們很清楚,這場戰爭中朝廷的應對有多失當,他們更清楚,若非沈溪力挽狂瀾,這次戰事很可能一敗涂地,甚至連皇帝都會犯險。
“早些準備好,盡快出發,你我不能有任何拖延。等陛下回到京城,朝局穩定后,想必謝閣老也會回到京師,到那時內閣和司禮監也能恢復正常,六部官員齊整,天下就可保太平……真希望朝局不會有大的改變。”
陸完對未來多了幾分憧憬。
令人頭疼的邊患問題解決了,甚至連韃靼名義上的可汗和哈屯在朝廷控制下,戰爭結束,劉瑾和張苑前后兩個擅權的司禮監掌印都被拉下馬來,一切都在往良性發展,至于皇帝是否賢明,好像跟大臣沒多大關系。
本來按照正德朝朝廷的運作,皇帝就是個可有可無的角色,一直都是各部按照既定的規則在運行。
王敞笑道:“那回去后,想必全卿兄就該高升了吧?”
一句話,突然讓二人間的氛圍尷尬起來。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吏部尚書何鑒老了,之前就有退休的意思,朱厚照一直沒讓何鑒致仕,其實就是在等這場戰爭結束。以沈溪的功勞,提拔到吏部尚書的位置上正合適,如此一來面對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誰來當兵部尚書?
顯然王敞對這職位沒什么想法,因為王敞覺得自己年老體邁,精力跟不上,且他是右侍郎,在官職上低了陸完半級,而陸完在這次戰事中調度分明,贏得軍方信任,如此由陸完繼任沈溪兵部尚書的位置也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只是皇帝是否舍得讓沈溪離開兵部,又另當別論。
陸完道:“戰事剛結束,之厚的能力擺在那兒,兵部尚書的位置非要他來承擔不可,我不敢做那非分之想。”
“呵呵!”
王敞笑道,“吏部那邊你想去?總歸要有人接替何尚書的位置,之厚不上,那就需要別人頂上去,但似乎之厚那么大的功勞,不讓他更進一步的話,對朝廷上下不太好交待,你意下如何?”
陸完臉上增添幾分沉思之色,似乎在考慮沈溪是否會當上吏部尚書。
恰在此時,門口傳來侍衛的聲音:“兩位侍郎大人,宣大總制王軍門求見。”
“請他進來。”
陸完和王敞只能先放棄探討這個問題,往門口看去。
不多時,王守仁風塵仆仆前來。
對于陸完和王敞,甚至胡璉來說,下一步就是回京,胡璉出任宣府巡撫不過是權宜之計,到西北來的目的僅僅是協助皇帝領兵,差事完成后不會留在西北。
不過王守仁卻是正牌的宣大總督,別人可以走,王守仁必須要留下來。
“兩位侍郎,不知宣府兵馬,是否即刻撤回地方?張家口一線防御也要恢復到戰前的狀態?”
王守仁最關心的不是朝廷兵馬幾時走,而是地方防備需要恢復到怎樣的狀態,是否要繼續在張家口屯駐人馬,因為涉及兵馬調度,不是他這個宣大總督一句話能解釋清楚,需要來請示兩位兵部侍郎。
陸完和王敞也無權決定,涉及調兵,必須要請示皇帝,得到皇帝的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