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完從沈溪處離開,回到關城驛館他所住的房間。
王敞早已在此等候多時。
夜色已深,王敞有些犯困,坐在竹椅上打盹兒,昏黃的燭光照耀下,連陸完回來他都沒留意。
“怎么才回來?”
聽到桌椅挪動的聲音,王敞驀然睜開眼,看到陸完已坐在旁邊的椅子上,正在倒茶喝,不由開口問道。
陸完笑著道:“跟之厚將朝中的事情說了說,又閑話了下家常,所以回來遲了。”
王敞釋然地點點頭:“你們能聊到一起是好事嘛……他怎么說?”
陸完將沈溪所說大致跟王敞講述一遍,最后說到沈溪為了躲清靜,準備去蔚州勸說朱厚照回京的決定,讓王敞的臉色變得凝重起來。
“什么,之厚說他要去蔚州?這算怎么回事?”王敞神色凝重,嘆息道,“現在朝野上下非議聲很多,若之厚離開居庸關的話,怕會遭致御史言官猛烈的彈劾……誰都知道他在宣府藏有奇兵,一旦舉兵叛亂,則大明危矣!一動不如一靜,我要是他,就選擇留下來,看看陛下那邊是什么境況,然后再決定自己的行止……你說呢?”
王敞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然后用求證的目光看向陸完。
陸完苦笑道:“之厚若真有心作亂,便不會主動把精兵強將留在宣府,而且真要叛亂的話,大軍返回居庸關的路上動手的時機最好,當時只有他知道陛下行蹤,而軍中上下對他又沒有防備,居庸關守將更是他的人,可以說很容易便帶兵進逼京畿,不可能到現在才動手。”
“另外,此番之厚說他想去蔚州,躲避朝野非議,其實很好理解。陛下剛剛失蹤,便有言官參劾他,加上京城有人處處針對,散播流言并推波助瀾,把輿論造得很大,他留在這邊非常尷尬。”
“一直以來,之厚都是靠陛下對他的袒護,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甚至跟謝閣老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言語間,陸完對沈溪的態度非常客觀和理解,完全體現了一個長者對后輩的關切。
王敞略微沉思后,點頭道:“若之厚真要去蔚州迎圣駕,倒也算是好事,朝中除了他外有誰了解陛下的秉性?聽說謝于喬那邊再有十天半月便會趕到居庸關,怕是謝于喬也想讓之厚去迎駕。以后這對老少……少不得在朝堂上有所爭執。”
陸完淡淡一笑,問道:“他們真的會爭執嗎?”
一句話便讓王敞陷入到一種迷茫的狀態,思索半晌后找不到答案。
陸完繼續道:“早在對草原用兵前,該爭的便已爭過,結果如何人盡皆知,戰事結束后也是之厚提請陛下下旨,讓謝閣老早日回京。現在的態勢,怕是謝閣老會將之厚當作接班人培養。好在之厚還年輕,雙親健在……”
說到這里陸完就頓住了,不過潛在的意思很明顯,雙親健在意味著回頭不管父母中哪一個去世,沈溪都只能回鄉守制,三年時間朝廷或許會出現轉機,沈溪就算一定時間內執掌大權也不能做到完全順風順水,中間有很多細節可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