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最后幽幽嘆息道:“若非之厚福緣深厚,關鍵時刻擊敗韃靼人,怕是現在朝廷上下都不得安寧吧。伯安,此番辛苦你了,多得你在陛下身邊保駕護航,朝廷才沒出什么亂子。”
王守仁謙虛地道:“下官沒做什么,主要還是陸侍郎他們能干。”
謝遷笑了笑:“各司其責,就算陸侍郎他們表現優異,也不能完全抹殺你的功勞。宣大之地有你來坐鎮,老夫也能放下心來,去居庸關見之厚……”
交談中,謝遷一直表現得很和善,氣氛自然而融洽,滿是長輩對晚輩的欣賞。
謝遷再說一會兒,這才起來道:“這一路急行,昨日連大同城都沒入,老夫著實有些疲累了,今晚得好好休息……伯安,你安排一下,明日一早老夫便出發,陛下不在,之厚連個可以商議事情的對象都沒有,老夫得及時趕到居庸關去,看看如何應對當前錯綜復雜的局面。”
王守仁明白事理,重重地點了點頭。
謝遷嘆道:“時值多事之秋,朝中務求安穩,伯安你也要做出一些安排,宣府緊鄰京師,最怕出事,你可要將麾下兵馬看管好!”
……
……
王守仁見過謝遷后,心情異常沉重。
從謝遷的話中他明白一件事,短時間內自己離開西北已不可能,要提拔他到別的職位上會非常困難,就算三邊總制出缺暫時也輪不到他,而且他并不想去三邊,相較而言,那里還不如宣府繁華熱鬧。
“大人……”
王守仁回來時正好見到林恒。
林恒一直在宣府等候回京的調令,他押送著榆溪河一戰中俘虜的戰俘,還有多達五萬多顆用石灰腌制過的頭顱,一方面供兵部點驗,另一方面則隨時滿足皇帝筑京觀的需求,可是長時間沒有消息,心情郁積,便到王守仁這里來看看。
以林恒的人際關系,雖然軍中很多人都排斥他,但跟沈溪交好的官員卻對他很友好。
當然,最主要還是林恒能力非常突出,在三邊軍中地位卓然,連王守仁都知道林恒很能打仗,之前林恒帶兵到張家口時,也曾拜訪過王守仁,雙方都留下不錯的印象。
“伯之,可有沈尚書的信函?”
王守仁見到林恒,一點架子都沒有,確定謝遷想留他在西北后,王守仁反而對沈溪多了幾分期待。
潛意識里,王守仁希望沈溪能給他一條途徑讓他可以回京,他是不介意回朝做什么,就算是重新回六部做郎中也不是不可以,總比留在宣府整天都被軍政事務給湮沒要好多了。
林恒行禮:“卑職并未得到沈大人消息,倒是聽軍中傳揚,說是陛下自軍中出走,外出游歷,心中惶恐便來問詢王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