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
楊慎還想堅持,為自己爭取到幫忙的機會,或者說是為自己爭取到可以接觸到更深層面政治,以及處理時政、參與國家大事的機會。
楊廷和卻不耐煩地抬手打斷楊慎的話,鄭重地說道:“再過幾年吧,等你入朝后,為父遇到事情會跟你商議,但絕對不是現在。一個人的精力終歸是有限的,你現在應該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學業上,千萬別分心他顧……為父還有正事處理,你先下去吧。”
楊慎很失望,但他還是堅持問道:“那父親大人,以后孩兒可以到您的書房來嗎?”
楊廷和抬頭看了楊慎一眼,不太明白為何楊慎喜歡到他的書房看書,照理說楊慎更應該在他自己的房間埋頭科舉鉆研時文才對,他不知道這其實是京城官家子弟的一種風氣,尤其是這些擁有廣泛政治資源的官宦子弟,都希望能到家中長輩書房看一些手札和書稿,以此提升自己的見聞。
就算楊廷和不理解,但他到底是個慈父,并不想打擊兒子的積極性,當即點頭道:“你可以過來,但為父還是那句話,不要耽誤學業,每次在這里不要超過一個時辰。還有,你現在也該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你已娶妻生子,未來家族的興衰需要你來努力,更擔負有惠及天下黎民蒼生的重任!”
“謹遵父親教誨。”
楊慎恭敬地說道,他覺得今天能接受父親教導,真是太幸運了。
此前兩年他能見到楊廷和的機會太少,更別說接受父親指導。
楊廷和再次點頭:“你長大了,為父老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你們這些后輩身上,家族中你算最有出息的一個,希望不要辜負為父的期望。”
……
……
楊慎的確有才華。
但現在的楊慎還無法得到楊廷和的認可,便在于楊慎尚未獲得進士功名,沒有正式跨入朝堂。
楊廷和并非因循守舊之人,歷史上的楊廷和,基本是譽大于毀,他在正德、嘉靖兩朝的交替中并沒有失去臣子本份,維持了大明王朝的安穩,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至于他做的事情中是否有刻意慫恿正德皇帝游樂,或者在“大禮議”中是否維持為人臣子的忠義和本分,這些并不是他人生中關鍵的著眼點。
人們記住的,是楊廷和在歷史上“鎮靜持重”、“補苴匡救”、“安危定傾”、“革除弊政”等豐功偉績,保證了大明社稷穩定。
但這個世界沈溪出現后,楊廷和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極大變化。
一切的根源便在于楊廷和在內閣中落到了第三順位上,讓他感覺很無助,再加上謝遷跟沈溪帶來的雙重壓力,讓他一時間看不到出頭的希望,所以便一心想往上爬,但又找不到突破口,內心充滿了迷茫。
這邊剛剛獲得張太后的鼎力支持,卻又因為謝遷突然回來,而讓他上位的機會再次變得渺茫起來。
楊廷和當天沒有去紫禁城內的官衙,而是選擇留在家中辦公。他沒有帶奏疏回來,只是帶回一些公文,這些公文本身并非是內閣應該管的事情,但因為司禮監掌印出現空缺,他可以在行票擬權力外,直接安排中樞和地方處理政事。
尤其涉及地方天災**的事項,還有江南各地的糧食征收、調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