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鑒道:“話不能這么說,他到底已經盡力了,此番成功勸回陛下也基本是他的功勞,對一個年輕人不能要求太高!”
謝遷搖頭:“你還是偏袒他,以前你做事還能相對公允,不想現在竟然……也算可以理解吧,誰讓他取得的結果還算不錯呢?有時候甚至我自己都覺得,應該退下去,讓這些年輕人放手做事,不要阻礙他們。但一想到離開朝堂后,原本的規矩和秩序會因此打亂,一群年輕人總想以他們那種冒險突進的方式求得功名,然后試著贏得陛下的信任而獲取提拔……屆時國將不國啊!”
何鑒點頭道:“所以你想維護朝廷的綱常秩序?”
“正是。”謝遷點頭道,“陛下回來后,會對此戰功勞進行賞賜,吏部和禮部可能是這次變化的重點,兵部最好別動,繼續讓之厚留在現在的位置上,已是對天下人最好的交待。”
何鑒沒有接茬,因為他并不覺得謝遷說的話合適,他更屬意沈溪接替他吏部尚書的職務,他也好就此離開朝堂過清靜日子。
至于你謝于喬將來怎樣,跟我有什么關系?到時候朝中發生再大的亂子,也跟我無關,我反正已經老了,過幾天算幾天。
謝遷皺眉:“看來你還是希望他更進一步?”
“一切隨你吧。”
何鑒不想去跟謝遷爭論什么,畢竟老友久別重逢,見面后總在爭論一些事,還老跟沈溪有關,他便覺得一陣心累。
何鑒嘆道,“不過于喬,你該改改性子了,有時候不妨試著放放手,讓之厚在朝中獨當一面,看看結果如何?畢竟他是我們這幫老家伙看著成才的,或許會有驚喜呢?回歸平常心,日子終歸要一天天過下去!”
……
……
何鑒對此態度曖昧,并不在于他想當什么墻頭草,中立派,而是因為他覺得自己都要致仕歸鄉了,根本沒必要多管閑事。
以后無論謝遷跟沈溪產生怎樣的利益糾葛,或者說文官集團內部發生如何變化,他都會站在局外人的立場上看待,而不是親自參與其中,這對何鑒來說算是一種心態上的潛移默化。
至于謝遷對沈溪態度如何,何鑒實在看不懂。
明明是你自己栽培起來的后起之秀,現在你卻處處提防他,或許僅僅是因為這個后生的崛起之路沒有按照你規劃的線路走,讓你覺得亂了朝堂的規矩,才會出面打壓,以前你全面控制朝局,打壓也就罷了,但現在就怕你沒有這能力……不過,你是否有這層覺悟我也不管了。
隨后謝遷再跟何鑒說什么,何鑒都故意回避沈溪的問題,就事論事,將這半年多來朝堂上發生的事情大致說了一遍。
一些重要的人事變動,何鑒會詳細跟謝遷說明,畢竟謝遷長時間在延綏,對此有些閉目塞聽。
最后何鑒主動問道:“于喬,司禮監掌印太監懸而未決,你可有聽到什么風聲?長久以來,司禮監都沒人用印,朝廷內很多事亟需處理,僅靠官員勉力維持,實在力不從心,朝廷缺少個決策者啊!”
謝遷道:“經過宣府時,大概聽說陛下回京后會選拔司禮監掌印,幾個候選者你應該知道是誰,誰能上位實在不好說。”
何鑒再問:“那選拔是由之厚提議的吧?我記得有人這么說過,但不能確定。”
“嗯。”
謝遷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