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儲道:“聽說介夫見過太后后,馬上帶上懿旨去了壽寧侯府,之后便與國舅爺一起到京營點上部分兵馬離開……似乎是往紫荊關去了,大概是得到太后吩咐,前去護送陛下回京城。”
謝遷眉頭深鎖:“應寧不是已回稟,說陛下平安無恙,過幾天便可抵達京城嗎?這有何可擔心的?為何再度派人前往?這是要向天下人表達,朝廷對之厚不信任的意思嗎?”
就算謝遷這樣的“局外人”,都能看出其中的端倪,張太后不可能隨隨便便再次派人去迎駕,除非懷疑公開露面的皇帝是假冒的,亦或者皇帝被人挾持,除此之外想不出還有其他什么原因。
其實這些疑問謝遷不是沒有,只是他不覺得沈溪會這么做而已。
梁儲不想牽扯進沈溪跟朝中正統文官勢力的紛爭中去,無論沈溪回朝后獲得怎樣的地位,在他看來都可以接受。
因為梁儲沒有爭強好勝之心,以至于他對謝遷評價楊廷和的話也不是那么在意,不會去深思楊廷和為何這么做,這件事到底是太后還是楊廷和在主導。
倒是謝遷很生氣:“無論怎么說,之厚都是立了大功回來,當初馬尚書平西北的時候,回朝可不是如此待遇!”
與當初馬文升領兵光復哈密故地的境況相似,沈溪也是以兵部尚書的身份領兵在外,并且最后取得勝利,而且沈溪取得的成就更讓人矚目,比之馬文升的功績似乎還要高出很多。
梁儲道:“若要將壽寧侯和介夫請回京師,非去見太后不可。謝閣老此時去,時間還來得及。”
梁儲看清楚一件事,那就是無論誰是始作俑者,沒有張太后準允,楊廷和沒有資格去迎接圣駕,要想阻止此事,非要張太后點頭不可,無論謝遷現在多氣惱,都必須要面對事實,想解決問題唯有去見太后一途。
梁儲提出建議后,謝遷的臉色突然變得難看起來,顯然這個時候他不想去見張太后。
謝遷皺眉問道:“介夫近來就沒跟你說過關于之厚的事情?”
梁儲嘆道:“自從謝閣老回到京城,介夫去謝府拜見后,這兩天便一直心緒不寧,來過文淵閣兩次均是匆匆而別,連句多余的話都沒有,更未提及任何關于之厚的事情。其實謝閣老不必過分擔憂,涉及護送陛下回京,朝野都在關注,即便介夫跟壽寧侯去了,又能如何?”
謝遷黑著臉不再言語,顯然是怕沈溪進一步被傷害,以后跟文官集團的矛盾會越發尖銳。
梁儲道:“之厚大抵能理解太后的良苦用心,想必不會遷怒于介夫,朝中大臣此時應同氣連枝才是。謝閣老若擔心,不妨去見見太后,或者向之厚致信,先一步讓其知道此事原委,讓他不至于多心。”
謝遷嘆道:“你以為之厚能聽進去這些道理?出塞轉戰千里,取得赫赫戰功,自打回張家口堡后,他便一直沒得到公允對待,到現在還被朝中大臣無端攻訐,老夫剛回京城,便有不少人到老夫這里來告狀,這種情況若被他知曉,能不心寒?”
梁儲想了下,搖頭道:“若有人刻意攻擊之厚,那不妨將所有奏疏呈遞陛下,由陛下定奪,謝閣老以為呢?”
謝遷一怔,立即用一種不可理喻的目光望向梁儲。
文官參奏沈溪,你讓我將這些奏疏呈遞到皇帝那里,不等于說是讓皇帝去降罪于這些人?
但這些人到底站在朝廷,站在皇家的立場上,說起來也沒做錯什么,給他們降罪這并不是我希望看到的一幕。
謝遷一邊覺得那些人參劾沈溪太過荒唐,一邊又不想出手懲罰,等于說謝遷根本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能在梁儲這里發發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