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儲的意思是,你要么去勸太后,要么勸沈溪,要是這兩樣都做不到,那就去勸那些所謂的錚臣別亂來。現在你什么都不做,只是來問詢楊廷和為何要跟沈溪對著干,不是緣木求魚是什么?
謝遷嘆道:“那老夫還是去求見太后娘娘吧……太后近來所下懿旨,始終有僭越之嫌,不該內宮管的事情,怎好貿然牽扯進去?若涉及朝政安穩倒也還好,現在卻涉及君臣間的矛盾,且有愈演愈烈的跡象,不可不謹慎待之。”
梁儲道:“是否要在下陪同謝閣老一同前往?”
謝遷本要離開,聞言不由回頭看了梁儲一眼,最后斷然搖頭:“見太后,還是老夫單獨去,你先將內閣奏疏逐一票擬,如今老夫顧不上這邊,介夫又離開,內閣只靠你一人支撐。看來回頭該向陛下請示,適當增加內閣人選,不然的話,這邊要出點兒狀況,怕是連個主持票擬的人選都沒有……唉!”
本來內閣三人組合,謝遷覺得很不錯,比之前劉瑾當政時好多了,到底楊廷和跟梁儲都是有相當能力的大能。
但牽扯到如何定性此番對韃靼之戰,還有文官集團內部出現紛爭,謝遷又覺得人手不夠用,本來他沒打算增加內閣大學士的人數,現在卻琢磨開了,到底提拔誰進內閣比較合適。
離開文淵閣后,謝遷還在思索這個問題。
“可惜之厚這小子不能入閣,若他聽話些,接受我管束,一切都好說,但他那倔脾氣,唉……現如今東宮講官那批人還有誰能入閣?當初太子之師,如今已成了天子之師,介夫已算年輕有為,比他還要年輕的,除了之厚外怕只有靳充遂一人。”
謝遷想到的最合適的人選是靳貴,這個曾被他看好,但因為年輕一直沒拔擢到內閣的人。
說是年輕,但其實靳貴已經四十五歲了,在大明屬于“少壯派”,很多時候難以被委以重任。
因為朱厚照年輕氣盛,在其主導下,朝中官員呈現年輕化的趨勢,以至于謝遷這樣的老派大臣會不自覺地阻止這種趨勢蔓延,自然想提拔那些老臣,但他最想舉薦入閣的王華已徹底失勢,知道跟朱厚照無法爭取上位的機會,最后只能找個年輕一些的,避免引起皇帝反感。
如此一來,靳貴也就成為最合適的人選。
“……但始終充遂跟之厚關系不錯,若是讓他入閣,很多事可能會被之厚牽制,將來若我致仕歸田,這內閣到底誰能跟之厚制衡?當初東宮那批人,跟之厚關系都不錯,別看這小子平時沒結交多少人,唯獨在翰林院中朋友不少,只有介夫才……”
謝遷最后不由搖頭,心中滿是無奈,“現在內閣人手少是事實,必須得找人填充進來干活……至于將來誰主持內閣事務,等日后再說吧。”
……
……
永壽宮內,張太后高坐鳳椅上,謝遷在下訴說著之前在西北親身經歷的一些事情。
甚至謝遷將沈溪率兵跟韃靼人交戰的過程詳細解說,想為沈溪爭取張太后的信任,緩和對沈溪的擔憂防備之心。
聽到沈溪平定草原,撤兵返回張家口,這場蕩氣回腸的大戰依然縈繞在人的腦海。
張太后嘆道:“沈卿家真不容易,幾乎是絕處逢生,幸好沒出大的偏差,不然哀家不知如何對得起他對大明的忠誠。”
謝遷聽到這話,多少松了口氣,這說明自己費了半天唇舌還是起到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