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
張懋想了想,最后搖頭,“還是莫要去了,陛下突然器重起夏國丈來,你也該嗅出點苗頭了吧?”
謝遷嘆道:“正是因為如此,老朽才未去,之前一段時間因為介夫的事情,太后似乎跟陛下間鬧出嫌隙來,陛下回朝后連皇宮都未踏足,只是派人去跟太后請了安……事情好像不太妙。”
張懋略微思索后才嘆道:“也是你于喬回京城前沒安排妥當,本以為以你的睿智,應該將所有事情都提前考慮到,誰知陛下外出巡防民情,朝中會鬧出笑話來,到現在民間還有議論,你讓陛下的面子該哪兒擱?”
謝遷沒有評價張懋說的事情,繼續道:“見到之厚后,你別說來過我這里,還有一定跟他說得秉公處置,司禮監掌印之位看似簡單,但其實萬眾矚目,劉瑾就是在這位子上禍國殃民的……陛下越是少問或者不問朝事,這個位置就越重要。”
“嗯。”
張懋又點了點頭。
謝遷最后重重一嘆:“這件事怕是又要掀起一場波瀾,以現在陛下選拔人的標準,肯定是選一個能為他斂財的小人,而非一個賢明之人,之厚應該看出一點苗頭,若他完全順著陛下的意思行事,最后只會是讓朝局更加混亂。若他不順從的話,想來要不了多久便又要更換司禮監掌印。”
張懋輕哼一聲:“你謝于喬現在知道之厚的為難了?卻總這小子長那小子短的,他簡直是在為你分擔煩擾,可你總不領情!”
謝遷當然不會“理解”沈溪,因為他覺得沈溪并沒有按照他規劃的路線走,屬于離經叛道,怎么可能得到他的認同?
不過張懋等朝中老臣則跟謝遷有不同的看法。
在他們眼里,文官集團就應該上下一心別鬧騰,這樣才能保證他們朝中這些老人的利益,而現在沈溪跟謝遷之間的隔閡,明擺著是謝遷不近人情所致,所以他們都不自覺跑來勸謝遷,希望謝遷看開些。
張懋等人勸說年輕人顯然沒什么經驗,只能勸謝遷,這也跟他們與謝遷私下關系比較好有關,至于沈溪那邊,他們不覺得沈溪所做所為有太大錯誤,至少在斗劉瑾、對韃靼之戰兩次大事件中,沈溪的堅持都是對的,既解除了朝中危機,又清理了困擾大明多年的邊患,讓他們這些權貴可以高枕無憂繼續過醉生夢死的生活,如此沈溪就算得上是大功臣。
謝遷則很生氣:“明明你跟我才是朋友,對待沈之厚應該像要求晚輩那樣嚴格才是,怎么到頭來一個個都跑來勸我,讓我看開些,大度一點接納沈之厚的缺點?你們怎么就不去勸勸那小子讓他回頭是岸?”
因為張懋跟謝遷意見出現分歧,使得接下來的商談沒那么順利,主要是謝遷拒絕配合,基本都是張懋在說。
到最后張懋站起身要走,謝遷陰沉的臉色仍舊沒有好轉,好像仍舊在為之前的事情耿耿于懷。
“于喬,凡事都看開點,你想想之厚做的那些事基本都是在為大明百姓謀福祉,北方邊患一平,九邊軍民就可以騰出手來屯田,加上之厚引入的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要不了幾年西北就會大治。”
“而朝廷兵馬可以放心揮師中原,賑災跟平亂兩不誤,成效能不顯著?此前陛下到民間巡視后,推行種種善待民眾的舉措,使得百姓歡欣鼓舞,紛紛回歸故土,重建家園。之厚對國家社稷,善莫大焉,咱們這些老家伙其實可以適當放下些重擔,讓年輕人自己去闖闖,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