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溪淡然處之,因為他根本就不想出門,就算被一群自以為忠直的大臣堵門,也沒覺得如何。
而此時京城各處,這件事已開始被人廣泛關注和議論,而謝遷也是在見到新的閣臣靳貴后,從文淵閣出來,才聽說眾中官員去堵沈溪家門的事情。
“真是胡鬧,沈之厚休沐在家,他們不到自己的衙門應卯,卻成群結隊去沈府堵門,算幾個意思?況且沈之厚不出來,那他們做的一切不就等于白搭么?”
謝遷說話間非常生氣,但并非是怪這些人居心不良,而是對他們抗議的方式不滿。
此時謝遷身邊,正是剛結束假期、恢復工作不久的楊廷和。
之前楊廷和因為心理方面的障礙,選擇請病假在家休養,今日在文淵閣謝遷好好鼓勵了楊廷和一番,表達自己對他的欣賞和支持,并暗示自己致仕時會推薦楊廷和接過首輔的位置,終于成功鼓起了這員能臣的干勁。
臨近午時,謝遷和楊廷和從內閣出來,準備回家吃午飯,聽說沈溪的事情,謝遷不由抱怨兩句,更多是講給楊廷和聽,他知道這位內閣同仁對沈溪的崛起非常不滿,某種程度上來說他跟楊廷和站在一道。
楊廷和道:“如此舉動,怕是會招惹事端,不妨找人去將他們召回?”
“不用了!”
謝遷搖頭道:“老夫倒是想看看沈之厚怎么做!昨日陛下的決定根本不成體統,沈之厚作為臣子,難道不知道上表回絕?到現在他還沒什么聲響,倒像是樂于接受,虧他飽讀詩書深諳朝廷規矩,看他現在所作所為,愈發不像話了!”
這話如同是在公然抨擊,但楊廷和聽了卻覺得不像,心想:“這位謝首輔,說是要將沈之厚打壓下去,但分明是在縱容,什么事都不做,光靠耍嘴皮就能成事?”
無論謝遷對沈溪打壓的態度多堅決,在楊廷和看來都是說說罷了,楊廷和能感覺到,謝遷并非是要讓沈溪一蹶不振,只是想打擊其銳氣,這跟他對付沈溪的思路有極大的區別。
到了長安左門,楊廷和跟謝遷作別,直接乘馬車回府,剛到自家門前,便見有人來求見,卻是以前就多次拜訪過他的李夢陽。
李夢陽如今為工部郎中,不過正五品的官職,但因才名高幟,使其在京城年輕一輩士子中有很高的威望。
李夢陽屬于少年得志的才俊,二十一歲便中進士,不過因為沒機會進入翰林院,使得他一直只能在朝中六部混資歷,弘治朝時因參劾外戚張氏兄弟,蒙冤下獄險些慘死,多虧孝宗皇帝明察秋毫才幸免于難。劉瑾當權時他再次上疏建言,被劉瑾找到機會當眾杖打,并勒令其退職歸鄉,劉瑾倒臺后平反官復原職,這些經歷為李夢陽積累了足夠的名氣,別人說到他的時候,都為其忠直的品性折服。
今日勸阻沈溪身兼兩部尚書的事情,李夢陽也有份參與,只是他沒有去沈府門前靜坐,而是在各處聯絡,因為此前他便多次拜訪楊廷和,所以這次直接來找這位閣臣幫忙。
“……這件事,老夫無能為力。”
雖然楊廷和在朝也屬于年輕一代的官員,但到底已年屆五旬,在李夢陽這樣三十多歲的“年輕人”面前,他已經可以拿出老成持重的姿態來。
李夢陽以學生后輩的身份說道:“沈之厚冒天下之大不韙,居然敢兼兩部尚書,如今非戰情緊要時,朝中根本不需要某人身兼兩職,他此時不應該上疏推辭嗎?”
楊廷和臉色多少也有些不好看,雖然他反對沈溪擅權,但有些事情他卻沒辦法干涉,搖頭道:
“除非有人主動登門求見,對其陳述利害,否則讓他主動退出,怕是太過艱難……你知道該如何做?”
李夢陽稍微遲疑,大概思索了一下楊廷和話里的意思,這才有所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