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當天就拿到沈溪的奏疏,在他面前的還有梁儲、楊廷和跟靳貴,年前吏部考核結果也算是一次大事,頗受關注,而沈溪的舉動則預示著他已跳出原本的框架,不再被謝遷制約。
楊廷和道:“……這次的考核近乎于兒戲,結果都未完全定下便上奏陛下,倉促不說還有許多都是主觀臆斷,僅憑一份問卷就給一個人定性,怎能作為考核結果?是否要找吏部的人來詳細問明清楚?”
楊廷和的態度,基本上代表了朝中反對沈溪一派官員的立場。
很多人并不希望沈溪崛起,無論在一些事上是否正確,只要是沈溪做的,他們都會反對。
要反對一個人,總會有很多借口,一件事在不同人眼中也會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說沈溪對于官員的考核,可以說做到了極致,以前任何一任的吏部尚書都不可能會跟沈溪一樣出這種問卷,給出的評語幾乎是一針見血,讓人信服。
但楊廷和就是能找出沈溪“主觀臆斷、未經廷議、倉促定論、近乎兒戲”等毛病,將考核完全否定。
朝中對沈溪的偏見,已經超出本身職位和職責的限定,為了否定沈溪,他們甚至已有點不擇手段的意思。
梁儲和靳貴并沒有認可楊廷和的話,他們還在查看沈溪撰寫的奏疏,在他們看來這份奏疏內容非常詳盡,心想:“無論是否合規矩,能把吏部積壓的事務于年前完成便最好,不該太過苛刻。”
而謝遷則點頭同意楊廷和的說法,道:“實在太過荒唐!”
楊廷和道:“謝閣老,這票擬當如何擬定?是否將此事否決,責令吏部年后重新審核,或者由都察院派員監督?”
因為沈溪現在執掌吏部,在沒法動搖沈溪權力的情況下,楊廷和想到的招數就是給沈溪加道緊箍咒,吏部尚書本來可以單獨完成的事,只因你做得不好,我們就擬定票擬,以皇帝的口吻否定你,再由旁人監督和挾制,讓你這個吏部尚書有名無實。
這大概是楊廷和所能想到的最妥帖的解決辦法。
謝遷卻斷然搖頭:“都察院就一定能監督吏部作為?誰不知道沈之厚在陛下心目中的位置,誰敢反對他?另外,這奏折送上去,指不定會出如何結果,你以為陛下會按照你擬定的票擬做朱批?”
楊廷和試探地問道:“不是還有張公公么?”
他不提張苑還好,這邊話題剛出口就好像是在給謝遷添堵。
謝遷臉色更加難看,道:“張公公怕是已跟之厚站在一線,指望不上,再者有關吏部事務,陛下基本都會過問,這到底是沈之厚新官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又在年關之前,若陛下朱批御準,這事怕是沒得轉圜。”
“這……”
楊廷和多少有些為難,現在他提出主意,卻被謝遷否定。
謝遷倒是分析得頭頭是道,卻沒有給出解決辦法,光顧著否定。
梁儲在旁問了一句:“奏疏已到內閣,年前就要出結果,這票擬……該如何擬定?”
在梁儲看來,既然沈溪已將奏疏送通政使司,走具體流程,你謝遷就不該只在這里說風涼話,光靠否定解決不了問題,總該拿出個對策來。
謝遷環視在場之人,忽然有了決定,將奏疏往旁邊一丟:“年前這么多事,為何非要為這一件事煩擾?有事,等年后再提!”
當謝遷說完這話,在場三人不由面面相覷。
如果說沈溪在吏部完成的考核有些不合“規矩”,那現在謝遷要做的,那就更是壞大明既定的規章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