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臉色漆黑:“你光矢口否認,便當老夫會認可?你凡事都算無遺策,怎知你是否預料到老夫會將奏疏壓下來,故意讓司禮監的人知道有這么件事,另上奏疏?”
沈溪無奈一嘆,搖頭道:“那敢問謝閣老一句,您認為那位張公公,是這么容易聽人擺布的嗎?當日在張家口,是誰蠱惑君王,胡亂差遣九邊兵馬,差點兒置在下于死地?”
這話問出口,又讓謝遷感到難以作答。
他仔細琢磨了一下,發現張苑狡猾如狐,心道:“張苑是沒多大本事,但花花腸子非常多,做事可以說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若說他會聽誰擺布,似乎不太可能。就算此番暗示一切乃之厚所為,卻沒有留下任何把柄,連個正面答復都沒有,擺明是要挑起我跟之厚間的矛盾。”
謝遷到底不是初入官場的毛頭小子,對于張苑那點心思,只要不帶著偏見看待問題,自然能瞧出一絲端倪。
如此一來,張苑對沈溪的“指證”就不成立了。
謝遷自然不會在沈溪面前說是張苑在他面前指證沈溪,因為這會顯得他很愚鈍,聽信一個陰謀詭詐的當權太監的話,魯莽行事。
但事實上他就是如此愚鈍,要不是聽信張苑的讒言,他也不會大半夜的在京城各處奔走,最后還跑到沈溪這里來討個說法。
沈溪道:“張苑回朝,有消息說是由在下出手幫忙,對此在下并不否認,但始作俑者卻是陛下。乃是陛下提出,張家口堡時許多決策都出自他之手,張苑系代他受過,貶斥守皇陵后日子很不好過,讓在下不要追究張苑的罪行……至于張苑銀子的由來,在下也不知內情,想必是擔任司禮監掌印時搜刮民脂民膏所得,謝閣老不會認為在下能一次性拿出十萬兩來吧?”
“你倒是什么都敢承認。”謝遷皺眉說道,卻對沈溪后面的問題充耳不聞。
沈溪嘆道:“有些事既然已經發生了,就沒必要遮遮掩掩,既然皇命難違,事情已過去還要一直隱瞞的話,或許會讓謝閣老產生更多的懷疑。到如今,朝中很多事走向,帶著一抹怪異的味道,包括中原盜亂和沿海倭寇肆虐,還有如今朝中盛傳陛下查辦逆黨,難道謝閣老就沒多留心?”
謝遷一怔,整個人陷入沉思中。
謝遷心道:“這些事,以前不是沒考慮過,但卻未曾跟沈之厚所說的那樣,將這些事聯系在一起想……單獨看的話,會覺得一切都來自于沈之厚的陰謀,但聽他這一說,好像……一切都是按照陛下和張苑的意志在發展。”
沈溪道:“之前因為一些事,在下不得不在府中靜養,并非在下不能回朝,而是陛下有意要讓在下避讓一段時間。卻未曾想,朝廷發生那么多事,最后不得已只能遵從陛下新的旨意回朝,也是想盡快結束眼前的亂象。”
沈溪的話真真假假摻和在一起,讓謝遷不好判斷,不過沈溪說的理由,倒是讓謝遷更容易接受。
以謝遷的思維縝密,自然會想一些更為復雜和深層次的東西,不會流于表面。
沈溪嘆了口氣道:“回朝不過幾日,但在下自問盡職盡責,將所有事情都妥善完成,就算未完成的也會在年初結束。這既是對朝廷負責,也算對陛下有個交待,若如此還要被謝閣老登門興師問罪,那在下實在心有不服。”
謝遷長長吸了口氣,好像在平復心情,半天后才問道:“你果真沒有安排張苑做這件事?”
沈溪搖搖頭。
謝遷道:“姑且先相信你,但你且說,張苑這么做有何意義?”
沈溪反問道:“難道謝閣老如今登門來問罪,不就是他追求的最大意義所在么?”
謝遷沒有回答沈溪的問題,仍舊氣惱地道:“按照你所說,這一切都是陛下的意思,感情是陛下想讓文臣武將間內斗,互相制衡,你想跟老夫表達的就是這層意思,對吧?但老夫看到的,全都是你行事魯莽乖張,恣意妄為,你讓老夫如何相信你?”
謝遷言辭犀利,簡直沒給沈溪留任何顏面,不過到底是私下場合,謝遷作為長輩無論說什么似乎沈溪都應該領受。
沈溪道:“謝閣老說在下行事魯莽乖張,敢問是何處惹得您老有如此大的意見?謝閣老既然對在下如此失望,又何故要親自登門來問?”
不知不覺間,沈溪跟謝遷又恢復到一種對峙狀態,而這也是針鋒相對的前兆,無論雙方再說什么,肯定彼此都不肯接受,不存在誰說服誰的問題,雙方都已靜不下心來探討問題本身是對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