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議在尷尬的氛圍中結束。
本來很多人還有想法進言,但看到這副架勢后,一個個又開始慶幸,好在自己沒說什么。
劉瑾當政不過兩年,朝廷內便形成虛以委蛇的推諉風氣,遇到事沒那么多人出來承擔責任,至于謝遷和楊廷和等人雖然在許多事情上很堅持,卻因為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得皇帝欣賞,漸漸在朝中失去人心。
楊一清則覺得很委屈,畢竟戶部少報庫存之事,一直是謝遷在做主,他責任不大,但旁人卻不清楚內情,現在皇帝沒問責但不代表回頭不會追究。
他最怕的并非是皇帝問罪,而是覺得此番自己大失顏面,以后很難服眾。
大臣們三五成群向宮外走去,對大多數人來說終于可以松口氣,不過對少部分人來講則不甘心。
“介夫,其實你完全沒必要跟陛下爭,陛下所做一些事也是深思熟慮后所為,從道理上來講并沒有錯。”
梁儲之前一直冷眼旁觀,朝議結束,他用一種近乎苦口婆心的態度勸說楊廷和。
楊廷和黑著臉沒有說話。
梁儲在內閣的地位比他高,早一天入閣排位也在他之上,他就算心有怨言也不會在梁儲面前發泄。
奉天門前人都快走光了,卻有一人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卻是之前被皇帝喝斥的楊一清。
梁儲和楊廷和看到后都不由搖搖頭,不過到最后二人也沒過去勸說。
只有李鐩上前拍拍楊一清的肩膀,好像很理解楊一清所作所為,因為他身為工部尚書也能深切感受到來自謝遷的壓力,總的來說就是你這個尚書要完全聽我的,皇帝不做主我就替你們做主,你們就是給我辦事的。
“庫銀問題已順利解決,想來不會再有什么事了。”李鐩安慰道,“應寧,你不必太過擔心,陛下會理解的……”
楊一清抬頭看了李鐩一眼,搖搖頭,顯然無法放下心中郁積,有些話他還不能對李鐩說明,顯得異常憋屈。
恰在此時,英國公張懋往這邊走了過來,臉上仍舊帶著習慣性的笑容,眉眼彎彎,如同個老狐貍一般,道:“沒想到戶部有這么多存銀,看來咱大明國富民強啊。”
這話在楊一清和李鐩聽來很別扭,但張懋偏偏就說出來了,還是堂而皇之說,像是在昭示天下:
你看,楊應寧把戶部打理這么好,庫銀積攢了這么多,這算得上是天大的功勞,至于隱瞞皇帝也有他的理由,連陛下知道這件事后都沒怪責,你們有什么資格去質疑戶部尚書的做法?
夏儒和崔元也走了過來,二人站在張懋身后都沒說話。
李鐩道:“現在謝閣老和之厚都沒回朝,出了什么事也沒人擔著,能把眼前的問題處理好便可,希望陛下之后能多行朝議,只要能時常面圣,由陛下做主不也挺好?”
這話更像是在安慰楊一清。
張懋笑道:“那是。于喬和之厚雖然不在,不是還有你們嗎?都不是第一天入朝,應寧你也想開些,這次陛下并無怪責之意,想來無甚大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