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嵩躍笑呵呵說道。
唐寅走到一處高高懸掛的電燈前,抬頭看了看:“就是個光球……”
沈溪解釋道:“外層是玻璃,里面發光的是竹絲,經過碳化而成,說起來就是先燒制……這么一個燈泡,制造成本需要一兩銀子左右……”
唐寅咋舌:“這么貴嗎?不知能持續多久?”
胡嵩躍道:“倒還好,只夜間照明的話,可以用上十來天,不過由于使用量大,每天損耗不是小數目,好在有專人維護,不需要我等操心……軍師不覺得有這東西在,弟兄們晚上做事都更有干勁了嗎?”
唐寅沒回答,正想找架梯子爬上木桿近距離觀察那所謂的電燈,卻被沈溪一把拉住,警告道:“別靠近,這東西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電到人,身體觸電的話會全身抽搐,嚴重的話會致死。”
聽到這話,唐寅身體不由顫抖了一下,臉色煞白,再也不敢一探究竟了。
“大人,船廠內加了二十多盞電燈,不過許多車間還是只能用燭火照明,您也知道,那里面要牽電線不太容易,但伙計們在里面開工,用燭火照明很容易出現火災……”宋書在旁說了一句。
沈溪點了點頭:“那就改善一下電線技術,外面包上一層橡膠,如此牽線的話就不怕出現事故了!”
技術的進步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五六年前沈溪任湖廣和江西總督時建設的武昌工業園區對新城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
當年沈溪卸任總督之職時,工業園區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最重要的便是可以生產素有工業之母之稱的機床。
當時工業園區的鋼鐵廠的月收益已保持在五萬兩銀子左右,紡紗廠、織布廠的月收入也有四萬兩,在此基礎上還建起了玻璃廠、煉焦及焦炭廠、化工廠、造紙廠等等,前年還建成橡膠廠。
在與佛郎機人的貿易中,橡膠樹乃是沈溪點名要的樹種,當年唐寅在瓊崖開設鹽場時,便組織人種植橡膠樹,這些年來不斷補種,已經有一定規模,兩年前開始產出生膠,通過海路送到廣州府,然后再從陸路送到武昌,在那里生產橡膠。
所以,這個時候沈溪指示給電線穿上一層橡膠并不奇怪。
沈溪研究發電技術,實屬無奈之舉,畢竟船廠、紡織廠這種地方,用燭火照明太過危險,一旦發生火災就是群死群傷事件,危害極大,相對而言只有電燈安全一些。
新城寄托了沈溪的烏托邦夢想,但更重要的職能還是造海船并以之打倭寇,只能白天施工的話會讓造船工期大為延長,電燈的使用成為必然,如此除了能縮短工期外,還讓新城看上去更像是沈溪前世生活過的文明城市。
當晚沈溪巡查船廠,第一座船塢里建造的大海船已進入尾聲,船廠負責人列爾約依然在盡職盡責監督造船,見到沈溪前來,工匠和士兵都涌過來跟沈溪打招呼,只有列爾約不為所動,依舊躲在船艙里鉚接。
列爾約是葡萄牙人,此前在馬六甲船廠擔任工程師,沈溪離京前特別指示宋小城從佛郎機人那里請一批造船專家過來,結果消息傳到南洋,只有列爾約對每個月一百兩銀子的薪酬心動,跟隨前來大明貿易的船隊到了福州,然后被宋小城送到上海。
等沈溪進入船艙,列爾約才放下手里的工作,笑著道:“沈大人,船只造得差不多,再給我們十天時間,第一艘船就可以下水,比預想中要早兩個月。”
列爾約很興奮,他本以為大明封建落后,但到了地方才發現,這里比他的祖國更加文明,在他記憶中,里斯本城市逼仄,街道上糞尿橫溢,根本就不像大明的城市這么干凈整潔。
尤其這座新城,他見到了很多不可思議的東西,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文明的國度,他很想將神奇的電燈制造技術學會,但可惜沒人將制造細節解釋給他聽,他也沒法將根據沈溪提供技術制造的發電裝置拆開來研究一番。
缺少理論基礎的他,根本就不知道電是什么東西,無從下手。
沈溪滿意點頭:“早些試水能證明新的造船技術是否可行,若出問題,我們可以再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