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麾下第一號戰將,正是大人您之前提拔起來的王禾……寧王為鼓舞軍心士氣,親臨一線督戰……不過戰事發生的地點誰也預想不到,居然是安慶府東邊一百五十多里,九華山腳下的九華谷地……”
云柳神色凝重。
云柳最怕的事情便是寧王做大,現在已確定王禾投奔寧王,還知道王禾使用的是當初沈溪于湖廣和江西任兩省總督時栽培的精兵跟魏國公徐俌統領的兵馬交戰,拿到情報后便一直心緒不寧。
當初沈溪領兵平定西南民亂,王禾出力甚多,其麾下將士部分被調到北方參與對韃靼一戰,而多數留在地方。
此番王禾不知何故居然投奔了寧王,等于說是帶著當初沈溪親手培養的士兵跟朝廷作對,就算其中大部分兵馬都不是沈溪直轄,但當初沈溪是邊行軍邊訓練,他的帶兵理念深入人心,中下層軍官都受到很好的鍛煉,如此一來寧王用來謀反的軍隊比起歷史上那支烏合之眾不知強了多少。
沈溪拿過地圖仔細觀察,最后搖頭道:“看來安慶府確實一度大軍云集,好在陛下當機立斷,才沒有讓決戰提前發生。”
“寧王銜尾追擊,到了安慶府城對岸,可惜麾下水師裝備的全都是小船,難以威脅朝廷水師,直接發起渡江作戰太過困難。”
“恰好這個時候,徐老頭統領另一路兵馬快速趕來,面對朝廷兩路進剿大軍,寧王必須做出取舍。堅持進攻安慶府城,徐老頭救駕心切,肯定會不顧一切發起進攻;反之如果進攻徐老頭的部隊,陛下一方面未必知悉寧王兵馬動向,就算知道了也未必敢派出援軍,兩相權衡,所以把主攻目標放到了徐老頭身上。”
“江彬之前渡江作戰之所以大獲成功,便在于他面對的是寧王用來惑敵的偏師,且無心戀戰。此戰徐老頭兵力方面占據優勢,看起來似乎沒有問題,但寧王破釜沉舟,更是巧妙地把朝廷兵馬引入預設戰場,占據天時地利,徐老頭失敗的可能性很大。”
“一旦寧王全殲徐老頭所部,那池州府往下至南京已無成建制的朝廷兵馬,戰略上將占據主動,陛下在安慶府就算有高墻保護,也會如坐針氈,再無安全可言。”
云柳神色緊張:“大人,應及早做出應對,陛下在安慶府,兵馬無法及時馳援九華谷地,兩路兵馬被大江分割,相互間無法呼應,魏國公危矣……”
沈溪嘆了口氣:“事態發展到這般地步,我這邊說再多都沒用,只能看徐老頭隨機應變能力如何了……如果他發現中圈套,有意保存主力,往東或者往北撤,都有一線生機。就怕徐老頭不知進退持續用兵,那就麻煩大了……”
云柳面色沉重,但還是滿含期待地看著沈溪,覺得沈溪應該有辦法力挽狂瀾。
沈溪再道:“其實就算徐老頭兵敗,也不可能把所有人馬都葬送進去,只要他稍微果斷些,撤兵路上隨便找個城池固守,大概率依然會形成對峙狀態……現在就看寧王是否有壯士斷臂的決心,孤注一擲,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魏國公所部,如此全局盤活,否則最終依然避免不了失敗的結局。”
云柳道:“大人幾時出兵?”
沈溪微微搖頭:“陛下沒下旨,我只能留在新城……只有安慶府出了問題,陛下遇險,或者叛軍兵臨南京城下,我才可以繞開皇命出兵。對我來說,現在只能在戰場外充當個旁觀者,但其實站在這個位置看形勢也是看得最清楚的……呵呵,功高蓋主大概就是這下場吧?”
說到最后,沈溪語氣中帶著幾分悲哀,有種自己一心奉獻卻得不到好下場的怨懟。
云柳自然知道沈溪的苦惱,行禮道:“卑職這就派人去搜集前線戰報,盡快將戰況告知大人。”
……
……
云柳做得很好,不管前線發生什么事,她都第一時間把消息傳到沈溪耳中。
云柳麾下斥候是整個大明最出色的存在,可惜并不為朝廷、為皇帝服務,單純只是為沈溪做事,皇帝派出的斥候仍舊是英宗土木堡之變時的水平,很多事情都是后知后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