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九華谷地發生大戰時,朱厚照對此依然一無所知,江彬自稱派出上千斥候,也沒查到大戰發生的地點。
白天江彬號稱追出去上百里,但其實連三十里都不到,向東追到升金湖北岸的老河口,就因為缺少渡河船只,便放棄追擊。
司馬嵐統率殘余兵馬,一路向東,走銅山、萬羅山、馬衙,于次日上午進到墩上,剛好與退下來的徐俌兵馬遭遇,一場激戰下來,錯有錯著,逼迫官軍不得不向東撤退,當然這是后話,暫且不提。
書歸正傳,寧王怕正德皇帝朱厚照知道他領軍潛入九華山地區,準備全殲魏國公徐俌所部,于是東進這一路都是潛行,路上遇到鄉民一律收入軍中或者索性殺死,因此并未暴露行蹤。
在圣旨催促下,徐俌抓緊時間往池州府西南方的牛頭山趕,結果前軍都快到貴池縣城了,后邊來報,糧草輜重隊伍被山賊擊破,燒殺搶掠一番,最后山賊帶著繳獲的物資往九華山地區撤退。
徐俌趕緊領兵追擊,經觀前、墩上,到達九華谷地前的山巒,以為這是山賊的老窩,于是下令攻山。等連續激戰攻下山頭,戰線推進到山下的廟前鎮,戰事變得越發激烈,徐俌才知道情況不妙。
寧王麾下頭號大將王禾親自帶兵跟徐俌所部交戰,雙方火器對比上,王禾麾下兵馬的火器運用熟練程度比朝廷兵馬高多了,雙方作戰并非是簡單的刀劍相向,更接近于長槍短銃間的互射。
最初徐俌所部占據優勢,一來是徐俌兵馬數量占優,官兵信心十足,二來是寧王兵馬有意無意把朝廷大軍往谷地中央吸引。
可惜的是徐俌沒有判斷好敵情,剛開始以為是山賊,后來以為是寧王派來襲擾的偏師,到最后才明白遭遇寧王主力。
一夜激戰,魏國公徐俌統領的兵馬不知不覺中被蠶食小半,當徐俌發現麾下兩路精銳騎兵基本損失殆盡時,才意識到可能自己要晚節不保。
“公爺,情況不對,要不咱趕緊撤吧。”
徐程作為徐俌幕僚,雖然平時也算足智多謀,但初上戰場他根本就沒有應對經驗,這會兒只能勸說徐俌撤退,以減少損失。
徐俌此時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若是直接撤兵意味著兵敗無可避免,在追隨好大喜功的皇帝出征時遇到這種狀況,怕是爵位不保,甚至有可能威脅到身家性命。
徐俌黑著臉喝問:“我們還有多少人馬?”
徐程顯得很無奈:“公爺,現在還不清楚,咱的兵馬分散在九華谷地各處,沒集合一起。不過咱現在中軍還有一萬兵馬,就算有損失……估摸也就幾千人,而且我們也取得不錯的戰果,未必便真敗了。”
徐俌怒道:“打不過逃走,還不算敗?我們撤退了,寧王兵馬不會追擊嗎?回頭寧王調頭攻打安慶府城,陛下總會知道老夫領兵作戰不力吧?”
“那公爺……”
徐程不知該如何應答,目前雙方兵馬糾纏在一起,雖然形勢不好,但還能堅持,撤退的話真有可能遭遇一場大敗。
可此時徐程除了能想到撤退的招數,已想不出別的好辦法。
徐俌嘆了口氣,搖頭道:“罷了,現在集合兵馬,向北邊沖,能突出去多少是多少。我倒要看看,寧王到底安排多少伏兵。”
徐程終于松了口氣:“那公爺,小人這就去安排撤兵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