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搖頭不已:“又非緊急軍情,應天府會以八百里加急送信?難道做此事的官員不怕朝廷降罪?不會是你派去的人,走了內閣的特殊渠道吧?”
楊廷和不知該如何回答,他這邊剛把沈溪的事說出來,便引起謝遷懷疑,這讓他意識到其實謝遷并不是他表現出來的那般反感沈溪,很多事上,謝遷和沈溪利益相通。
楊廷和誠懇地道:“的確是地方來報,說此事鬧得沸沸揚揚,南京官將人心惶惶,無心朝事,所以才發來急件詢問……”
面對楊廷和的回答,謝遷挑不出毛病,遲疑良久后才道:“因為知道之厚要回京城,所以老夫并未留心他在江南的行止……不過,既是陛下下旨,就可能跟你說的那樣,跟此前平海疆和江西戰后安置有關,但你說他還未至南京事情便傳得沸沸揚揚……這跟之厚一貫的做事風格不像啊……難道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瀾?”
楊廷和道:“閣老,若之厚真的在江南官場掀起一場狂風巨浪,該當如何?”
謝遷瞥了楊廷和一眼,沒好氣地道:“就算興起風浪,責任也不該歸到他身上,最多是遵旨而為。不過老夫堅信,事情鬧不大,之厚少年老成,明事理,知進退,不會不知輕重。”
“老夫懷疑事情之所以提前泄露,在于之厚覺得事關重大,所以故意放出風聲來,讓一些牽扯進去的人有所警惕,算是敲山震虎。”
盡管謝遷以往對沈溪表現得很不屑,但此時此刻,楊廷和依然能從對方的話語中感受到濃濃的回護之意,一陣無語。
謝遷是內閣首輔,皇帝外出時,手頭權力不小,現在謝遷不想牽扯進江南之事,光靠楊廷和自己,并不足以對江南事態形成影響。
而且最讓楊廷和糾結的是,朝中有人想從中硬插一杠子,就算他不想管,也會有人逼著他行動。
謝遷道:“介夫,有些事不能事前就以好惡來論對錯,之厚行事,前因后果咱都不清楚,不能輕言阻止……”
“你想想啊,這么多年來他有做過什么錯事嗎?倒是反對非議聲比比皆是……今時不同往日,朝廷需要他的闖勁,激濁揚清,興利除弊……先由得他去吧。”
楊廷和臉色有些難看,顯然不支持謝遷對沈溪的評價,更不認為沈溪是朝中“清流”。
但他很識相,明知謝遷對沈溪態度曖昧,便不強求謝遷支持自己,隨便說了一些公事便起身告辭。
楊廷和離開后,謝遷臉上顯露擔憂之色,自言自語:“之厚去南京還沒做什么呢,京城這邊便有人找麻煩,這可不是什么好兆頭……難道真不該讓他回京城?”
……
……
沈溪進城的第一天晚上,一切都很平靜。
沒有任何動作,城內安安穩穩,很多人心里有鬼,擔驚受怕一晚上,期間不斷地派人外出打探消息。
魏國公府上也是徹夜不寧,天亮后徐俌才知曉,沈溪在客棧安睡一宿,沒有派人出來,城內一切如舊。
“這小子,嚇唬誰呢?”
徐俌早晨起來很不忿,因為沈溪突然來南京,他已兩天沒睡好,眼袋漆黑,臉上增添了許多老年斑,看起來非常憔悴。
徐程道:“公爺,這是大戰前的寧靜,切可不能掉以輕心哪。”
徐俌沒好氣地道:“這是讓本公時刻繃緊精神,見招拆招嗎?該嚇唬也嚇唬了,該送禮也送了,這小子油鹽不進怎么辦?誰能一再忍受他的挑釁?不行,不行,本公這就去見他,必須問清楚,他來南京到底為何。”
說話間,徐俌站起來,大有去客棧興師問罪的意思。
卻被徐程攔了下來。
徐程道:“公爺切莫著急,之前張永張公公在,您二人間好歹有個傳話的,現在連緩沖的余地都沒了,這么去不等于公開攤牌么?”
徐俌板著臉道:“或許那小子正等著本公去呢?”
“那就更不能去了。”
徐程堅定地說道,“您越著急越容易中圈套……您想想啊,他到江南不是一天兩天,咱該盡的禮數早盡到了,平定寧王之亂中,九華一戰雖落敗,但后來也算是將功補過了,要說計較,無非是以前跟倭人交易那點破事……但話又說回來,咱并未向倭人提供槍械彈藥,沒當逆賊,怕他作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