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之厚去災區前給老夫的來信,他在信上說明陛下長久在外不還朝,對大明社稷的危害,請求朝廷調撥銀兩賑災,還提出從民間借糧的建議,現在看來,每一條都切中要害,取得不錯成效。”
楊廷和道:“可是……這樣做不合規矩。”
謝遷道:“規矩怎樣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解決問題,以前老夫對之厚有諸多成見,現在想來,或許是老夫太過固執……如今朝野都在稱頌他的能力,每次他辦事,都能順利完成,就算他是年輕人,論資排輩輪不到他上位,但他還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沒有辜負先皇跟當今陛下的信任!”
謝遷大肆夸贊,為沈溪說話,楊廷和聽到耳里,心中非常難受。
謝遷再道:“所以介夫,老夫是這么想的……老夫退下去后,你輔佐叔厚打理內閣,如此老夫也能放心把朝廷大小事項交托出來,讓老夫走得安心。”
楊廷和一聽心中越發懊惱。
此前謝遷一直沒表態內閣由誰來接班,讓楊廷和覺得自己有機會,畢竟他背后有張太后的支持。
但現在謝遷明確表示讓他輔佐梁儲,意味著下一任內閣首輔是梁儲而不是他。
做不成首輔,那就意味著楊廷和將來沒資格跟沈溪正面相斗,首先級別上就差了一截,更別說沈溪還有世襲勛貴的身份。
楊廷和心中滿是失落,但還是強顏歡笑,恭敬地道:“在下明白。”
謝遷拿出對后輩欣賞的態度,道:“若非叔厚入閣比你早,或許真該讓你來繼承首輔之位……奈何規矩就是規矩,老夫一輩子都循規守矩,不想臨致仕前還改弦易轍……希望你能理解。”
楊廷和心想:“在沈之厚身上,論資排輩的事就可以跳過,到我和梁叔厚的問題上就需要嚴格遵守?你老偏心也不是這么個偏心法!”
謝遷又拿出一份手稿交給楊廷和:“接下來一段時間,內閣的事老夫便交給你們了,李公公那邊老夫已打過招呼,他不會多加為難,有懸而未決的大事,等陛下回來后再行商議。之厚到底是能臣。”
……
……
謝遷退出朝堂之前,表現出對沈溪的推崇,幾乎到了不加掩飾的地步。
甚至楊廷和在想:“若不知道的,還以為內閣首輔要由沈之厚來接任。這大明綱常,到了沈之厚身上便蕩然無存,區別對待也太明顯了吧?”
以前楊廷和對沈溪的成見沒那么大,但隨著沈溪逐步崛起,對內閣的威脅逐漸提高,如今又跳過內閣管束成為皇帝跟前最受信任之人,于公于私,楊廷和都不服氣,覺得沈溪真實能力不過如此,所有一切成績都源自于前后兩任皇帝的寵幸。
內閣首輔接班人問題上,楊廷和未得到謝遷支持,但他沒有放棄,頻頻在朝中奔走,但凡能見的權貴他都見過,如果皇帝召集朝議討論繼任首輔人選,他將得到諸多老臣、勛貴的舉薦和支持。
但之前他最希望的是通過這種走動贏得民意,從而獲取謝遷的提名權,卻未料觸及謝遷底限,對楊廷和產生了戒備心理。
楊廷和見過謝遷后,覺得自己現在面臨的障礙實在太大,但他絲毫也不含糊,直接回內閣找梁儲。
梁儲正在擬定票擬,見到楊廷和不明所以,因為對方已有多日未到閣部應卯。
梁儲對楊廷和沒有太多苛求,他在內閣身居次輔,但在翰苑中聲望卻不及楊廷和,若非早一步入閣,甚至覺得自己本就該給楊廷和打下手,很多他處理不了的事情,比如說遇到疑難奏章,楊廷和基本都能搞定。
“介夫這兩日可是身子骨不適?朝中積壓了一些奏疏,你先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