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溪入閣之事塵埃落定,如今朝中上下對兩件事最關心。
首先便是下一位入閣的翰苑大臣是誰,其次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歸屬。
剛開始朝中官員都認為張永掌司禮監應該十拿九穩,畢竟目前司禮監中屬他資歷最深,名望最隆,但隨著時間推移,一些人意識到,既然前一次張永沒當成司禮監掌印,讓張苑東山再起,那現在張永接任的可能性也存疑。
若張永合適,朱厚照上一回斷不至于重新起用張苑。
但他們實在想不明白,張永到底哪里不合適,思來想去,都覺得張永最大的問題是跟沈溪過從甚密。
張永一直給沈溪當監軍,功勞基本是在沈溪軍中獲得。
張永跟沈溪私交應該不錯,所以他們想當然地認為,皇帝不太可能會把對沈溪言聽計從之人安排到司禮監掌印這個關鍵位置上,當初的小皇帝已經成長,有了一定城府,不可能對權臣一點防備心理都沒有,不會被沈溪牽著鼻子走。
沈溪在朝根基不穩,雖然現在文武百官基本是以沈溪馬首是瞻,但始終有部分老家伙有自己的想法,不會跟之前劉健、李東陽、謝遷當權時一樣,事事都依從掌權者的決定。
沈溪回到京師后,朝中有一點顯著變化。
那就是戶部掌管的國庫更加開放了。
之前謝遷省銀子,或者說是怕銀子過多流入市場后會帶來物價飛漲,所以采取的對策是廣積銀。
而沈溪上臺后第一件事就是積極花銷銀子,從市面上采購大批糧食,以及茶葉、鹽、鐵甚至是水泥等物資,一方面用來賑災,一方面則存入各地倉庫,以備不時之需。
沈溪跟戶部尚書楊一清私下商量過幾次,楊一清對此沒有任何意見,畢竟銀子放在庫房中沒有價值,又不能吃,又不能穿,關鍵是大明太倉內銀子實在太多,多到讓楊一清擔驚受怕。
沈溪請示過朱厚照后,隨即便有五百萬兩銀子被調用到大明的方方面面,用來支援兩京以及地方建設。
因中原災情,朝廷年初開始克扣官員米糧,現在沈溪做出決定,把俸祿以銀子的方式發到官員手上,由官員自己到街上去買糧食,如此更為省事。
“必須建立銀本位制度。”
沈溪在推行這個決策前,便確立目標。
大明貨幣體系實在太過落后,光靠銅錢,沒法形成大宗商品交易,而銅錢的稀缺又導致市場經濟受到壓制,使得大明一直處于資本主義的萌芽階段,就是茁壯成長不起來。
現在沈溪要創造的,是一個以銀元為主,銅幣為輔的貨幣體系,讓市面上的銀價和銅價保持相對的穩定,沈溪急需大量銀子和銅作為國家儲備。
沈溪自己可創造不出來的白銀和銅,他唯一能想到的,自然是佛郎機人。
不過在經歷舟山群島大海戰的失敗后,佛郎機人已斷絕與大明的貿易往來。
現在擺在沈溪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追擊窮寇,到東南亞去把佛郎機人的地盤搶過來;二是以和為貴,一笑泯恩仇,把佛郎機人請回,繼續開展國際貿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