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儲解釋:“是王伯安寫來的信函,于昨夜四更天送到,來不及跟諸位說明。”
“啊?”
那邊李鐩很意外,看著王瓊,“伯安的來信?難道德華不清楚?”
王瓊并未有任何情緒變化,道:“那看來確實關系重大。”
以他的意思,情況緊急確實不該先知會兵部,而應跟內閣首輔匯報,這是王守仁顧全大局的表現,而沒有追究王守仁知情不報的意思。
李鐩又看了看沈溪,道:“之厚對此如何看?”
李鐩不問沈溪是否知曉,也跟他之前多番見沈溪,甚至跟沈溪同來的路上還在說及西北軍情,沈溪明確表示對皇帝行事不了解有關。
在李鐩看來,沈溪沒有道理在這種事上隱瞞,甚至覺得皇帝到西北,有跟沈溪較勁兒之意。
沈溪道:“若只是些許韃靼人騷擾邊陲,便喊打喊殺,還要出塞還擊,實在沒那必要。”
李鐩道:“那之厚認為如何才合適?”
沈溪環顧一下四周,道:“即便出兵,也得適可而止,犯不著傾巢而出,更不能以陛下出關塞犯險。”
之前沈溪還說不支持出兵,隨即又說出兵也行,只要不把戰事擴大便可,說明沈溪在這件事上沒有太過強烈的主觀見解,有一定商議余地。
也是沈溪清楚,他現在在朝中位在梁儲之上,若他態度鮮明且堅定,連梁儲都不好反駁,他必須要顧全梁儲的面子。
“如此也對。”
梁儲接過話茬,“以在下看來,陛下不應貿然領兵出塞,而應將那些糾結在一起犯邊的部族的情況調查清楚,再隨機應變。”
靳貴對此有自己的見解,“我等不在西北,所查之事不多,若上奏請陛下不出兵,陛下未必會聽從,倒是伯安在宣府,應該由他跟陛下面陳此事。”
“嗯。”
幾人點頭附和,覺得靳貴言之在理。
梁儲望著沈溪:“之厚,你覺得呢?”
到了這個時候,梁儲還要問沈溪的意見,他清楚涉及軍事應該問沈溪,這也跟沈溪熟悉西北的情況有關,雖然沈溪跟王瓊都曾做過三邊總督,但沈溪的軍事造詣更高,對地方情況也更為了解。
沈溪道:“諸位有何意見,在下附議便是。”
這么一來,相當于沈溪主動放棄發表意見,把權力交給在場之人。一干人面面相覷,在這個問題上,以前都是謝遷做主,或者是皇帝直接采納沈溪的意見,如此這般商議還真讓他們不知該如何說起。
梁儲看著王瓊:“那兵部趕緊擬出對策,趁著宣府兵馬尚未調動,事情或許尚可轉圜。”
……
……
雷聲大雨點小,這是到過大明門,經歷這場簡短會議之人的共同想法。
本以為梁儲能做大事,不想他把人召集起來,只是不痛不癢商量一下,沒拿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難免對梁儲心生失望,開始懷念之前獨斷專行的謝遷,還有憑著一股蠻勁沖刺在前的楊廷和。
來的時候三三兩兩,回去的路上各自找伴。
兵部要擬定對策,越快越好,王瓊得趕回去召開兵部會議,所以走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