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一百多噸面粉,只有不到十噸運輸到城里,做成面包可不得排著隊才能買了?
運輸和倉儲問題姑且不說,這些受限于技術問題,劉韜也就認了。可人員管理方面造成的問題,卻不能忍。
平陽那邊,陰兵借糧,偷梁換柱,火龍燒倉都出來了,以后各地還有什么不敢的?
劉韜都要懷疑,這陰陽倉是不是也要出來。就是那種,一個大糧倉,實際中間是空的,或者用別的東西填充,上面加一層,專門在上面放糧食。
這樣的陰陽倉,一個糧倉實際只有20%到30%的糧食,檢查的人看到糧倉里的糧食,都快滿出來了,卻看不出這糧倉的肚子里居然是空的。
糧食儲運,說到底這塊很多時候都是為了應急。應急的概念就是除非急了,或者需要用了,否則可能一兩年都會這樣存著。
長時間儲存,而且有部分可能三五年更換一次,沒什么意外十幾年都未必檢查一次。自然就給了下面的人一個僥幸心理。
反正上面不查,按說五年替換一次糧食,那就不替換了,等到十年再替換,但上報替換了一次。這樣這筆錢,自然也就進入了官吏們的口袋里。
于是現在問題就出來了,什么時候檢查一次比較好,誰來檢查比較好。
戶部檢查戶部,那肯定不行,上下級之間存在利益鏈,甚至下面某個貪污的官員,就是上面某個侍郎,甚至是尚書提拔起來的。
“陛下,若是要監管官吏的話,增加御史臺的人手不就好了嗎?”郭嘉上前提議。
本身已經有錦衣衛,只是錦衣衛主要是監視政治犯。至于官吏作風、瀆職、貪污和擅權的行為,一般都是御史負責。尤其是風聞奏事這個權力,御史直接成為狗仔隊。
甚至只要有嫌疑就要參你,甚至為了黨派利益,往死里黑某個官員,最后惹急了皇帝拉出去打屁股,居然還因此為榮,認為這是‘直言敢諫’的表現。
所以皇帝打他們屁股,那是皇帝自己昏庸的問題,和他們是不是做錯了無關。
總之,聽到郭嘉那么建議的時候,劉韜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個,然后覺得有些惡心。
問題是這玩意真的是御史的工作,就算另外設置一個機構出來,結果也不會有什么改變,所以只能從辦事方式方法和制度上變更。
“這樣,御史臺那邊出一個方案,什么時候檢查一次糧倉,怎么檢查,內部出一個條例出來;戶部針對倉儲,運輸和管理方面,可能存在問題,也做一下整改;平陽縣的事情,朕不希望再出現了!”劉韜權衡了一番,最后有了決斷。
“遵旨!”戶部和御史臺的人聞言,自然紛紛出列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