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故意等了一會兒,掃視著眾人,半晌才笑著說道:“那我等現在便處于草廬之中,身上穿著獸皮草裙,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哈哈哈哈,眾人忍不住發出笑聲,都覺得可笑至極。
待笑聲稍停,朱由校伸出手指列舉道:“漢代發明了造紙術,瓷器也是從漢代開始燒制;唐朝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造紙術也更加進步,質量更好;宋朝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李誡編寫的《營造法式》堪稱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元朝發明了彩色套印和木活字轉輪排字盤,還有王禎的《農書》……”
聲音提高了一些,朱由校朗聲說道:“在下所列舉的也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但卻影響深遠,改變了之后人們的生產生活。沒有紙,沒有印刷術,我們哪有書讀,還是用竹簡嘛?沒有農耕技術的進步,如何養活更多的人,如何有億兆子民的大明?”
“而這,就是在下所想到的學習物理化學的理由。”朱由校最后得出了結論,并鄭重地作出了承諾,“在下正在搜集從古至今的所有發明創造,盡管很多發明者沒有留下姓名來歷,但卻是改變歷史、推動歷史進步的一分子,應該列于史書。”
“好。”徐孚遠用力拍手叫好,引起了一陣稀稀拉拉的掌聲。
王季重也頜首稱贊,看向朱由校的目光又是不同,待聲音停息,笑著開口問道:“沈兄,那張以太張兄應該夠資格列名此書吧?”
“當然。”朱由校想都不想便篤定回答,“中華歷史上第一個自己磨制透鏡,觀察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世界的第一人,如何不夠資格?”
張以太臉有些漲紅,連連擺手道:“不,不,應該是沈兄列名其上才是。”
朱由校呵呵一笑,攤手道:“可我沒有透鏡,也沒看到微生物啊!”
“光憑物理化學兩本書,沈兄也是足夠。”王季重帶著試探,說道:“而且應該是濃墨重彩地書寫一番。”
朱由校再度笑著否認,“在下以前就說過,這兩本書是無數前人的心血,只是在下運氣好,僥幸得到而已。”
用力擺了擺手,朱由校岔開了這個話題,說道:“告訴諸位一個好消息,朝廷即將推出用人新政。諸位只管專心研究學問,日后做個有品級的科技人才,同樣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當然,人各有志,若是真沒有興趣,也不勉強。”
搞科技嘛,不能急功近利。現在大明相比于世界各國,并不落后,甚至在某些領域還要遠遠超過其他國家。
但在知識傳承和教育體系上,大明已經大大落后。
四書五經還是主要的學習內容,科舉做官還是主流。書院的數量不少,但教的、學的還是詩詞歌賦、錦繡文章,知識面窄且實用性很小。
而真正掌握技能的能工巧匠,多數都是祖傳的手藝,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也很難把原理和心得寫下來,更有利于技藝的傳承。
能說會寫的不屑于研究老百姓的謀生手藝,掌握技藝的又缺乏文化知識,甚至多是文盲。
在大明,目前就是這樣一種狀況,極大地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和傳承。朱由校要改變,建立科學院就是邁出的第一步。
該說的都說了,朱由校也知道有人會退出。這也勉強不得,人家就不感興趣,就不是悶頭搞科研的性子,一點也不奇怪。
一個月的時間,朱由校趕來也是解除封閉,并看看封閉的效果。愿留者留,愿走者走。
什么,會把知識帶走,朱由校對此只能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