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體乾就是這么一說,還十八代,你翻家譜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你還不準人祖上很厲害啦?
躬身領命,王體乾退了下去,殿內安靜下來,只剩下皇帝在若有所思。
…………………
如果深究歷史上“閹黨”,在明朝可能是最盛的。前有王振、汪直、劉瑾,后起之秀魏公公更是遠超前輩,名頭最大。
而“閹黨”可不是太監組成的,而是依附于宦官權勢的官僚所結成的政治集團。
為什么要依附讓人瞧不起的公公,文官不是很清高嘛?
要說原因也很簡單,有好處啊。不管是升官,還是發財,抑或是排除異己的快感,都足以讓人放下尊嚴和矜持,拜倒在太監的腳下。
而現在大明的官場形勢也是漸漸明朗,雖然沒有可以依附的宦官,可靠上皇帝豈不是飛黃騰達更快捷的路子?
當然,有資格取得皇帝歡心的,多數是京中的官員,地方上的也有機會,不過是少些而已。
但皇帝通過新學,通過吏轉官,等于是在科舉之外,又打開了一條入仕當官的渠道,吸引了無數讀書人參與其中。
本來只想著在酒樓內當個賬房先生,借此養家糊口的呂慶厚,便是被新政策吸引到京師的眾多讀書人中的一員。
相比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科舉,入新學而得官,雖然沒有金榜高中的風光,可對于象呂慶厚這樣自認難以做到的讀書人,不啻于天賜良機、皇恩浩蕩。
與做官相比,朝廷所要取消的對生員的優待,反正呂慶厚是覺得不算什么了。
來到京師,呂慶厚看到的是另外一番繁華的景象。還沒來得及開眼界,他便急忙趕到新學報名。
報名入學的過程很順利,憑著秀才的頭銜,以及當過賬房的履歷,呂慶厚被分到了財會專業。
新學暫時只開了五個專業,分別是財會、農耕、水利、法律、商務。看專業名稱就能猜出大概,財會畢業的肯定是稅務官員無疑。
朱由校確定這五大專業的同時,還做出規定,學員在學習主專業之外,還可以再加一個專業作為輔修。
呂慶厚在被問到輔修的專業時,想了半晌,確定了法律。在他想來,升堂審案是知縣的主要工作,他有了這方面的知識,對日后的仕途很有幫助。
報完名,去了給他安排的宿舍,新學還很人性地給了呂慶厚兩天假期,讓他好好休息,緩解長途跋涉的疲累。
兩人間,在后世的頂尖大學,也沒這待遇呀!
呂慶厚覺得可以,可比他先到,已在宿舍中安頓數日的學員,卻有些不滿。倒并不是嫌棄呂慶厚,而是覺得新學的條件和待遇,很是委屈了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