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后金軍,經歷了廣寧、寧遠、旅順攻堅戰的挫敗,在兵力和士氣上,都遭到了不小的損耗,更消磨了努爾哈赤的作戰信心。
心理上的變化,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連本人也可能沒有意識到。
剛起兵叛明時,努爾哈赤是懷著破釜沉舟的決心。
當大明重兵云集,從四面壓來的時,不勝即死的絕地爆發,不光是努爾哈赤,其他建奴也是一樣的心理。
薩爾滸一戰,增強了努爾哈赤的信心,也看到了遼東明軍的虛弱。攻破遼沈,迫使遼東明軍采取守勢,且不敢再輕易野戰。
那時的努爾哈赤雄心勃勃,并不把無能的遼東巡撫王化貞看在眼里。熊廷弼雖然厲害,可不受人待見,身為經略卻手中無兵。
通過李永芳的運作,叛將孫得功的內應,努爾哈赤覺得發動廣寧之戰已是勝券在握。
可當他信心滿滿地率軍來到廣寧城下時,迎接他的卻是熊蠻子,以及被動員起來的數萬兵民。
也是在廣寧城下,努爾哈赤品嘗到了起兵以來的第一次敗績。
當然,一次挫敗算不得什么。后金軍缺乏攻堅的實力,這不是什么秘密,努爾哈赤心里也清楚得很。
但隨后的形勢變化,卻讓努爾哈赤大為震驚。明廷迅速穩住陣腳,封鎖圍困,步步為營,與后金展開了消耗戰。
憑后金的家底,與龐然大物的明帝國對耗,簡直就是找死。
夫弱者與強者斗,弱者利乘捷,而強者利于角力;富者與貧者訟,貧者樂于速結,而富者樂于持久。
努爾哈赤豈能不知,以遼東一隅之地,想與明帝國久持,如同弱者與強者角力,而貧者與富者競財。
所以,苦心籌劃、精心準備后,努爾哈赤親率大軍,發動了寧遠之戰。
但結果不僅沒使后金的形勢好轉,反倒因為損兵折將,而陷入到了更大被動之中。
令努爾哈赤心驚的不僅是明軍犀利的火槍火炮,作戰官兵的表現迥異于之前的明軍,更讓他意識到以后作戰的艱難。
只有八旗人馬,且實力有所折損,面對明軍及其盟友的多點進攻,努爾哈赤確實感到很難辦。
思之良久,努爾哈赤招喚親衛,命令把二貝勒阿敏及幾個心腹大臣召來,共同商議。
其實,努爾哈赤已經有了腹案,那就是虛張聲勢。對外聲稱將親率貝勒大臣馳援,實際上,只派阿敏率五千人馬出動,以此嚇阻林丹汗和內喀爾喀。
在努爾哈赤看來,林丹汗色厲內荏,并不敢與后金軍真正交手作戰。
而且,林丹汗對內喀爾喀也有并吞的關心,兩部的關系并不十分融洽。這樣一支同床異夢的聯軍,又能有多強的戰力,多堅定的決心?
如果歷史沒有改變,努爾哈赤的計策會成功。除了率部赴援的由莽古爾泰換成阿敏,結果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但努爾哈赤卻忽略了此次林丹汗安內行動的背后有明廷的收買和攛掇,察哈爾部和內喀爾喀都是在為明廷提出的條件而努力。
義縣、廣寧團山堡重開馬市,一給察哈爾部,一給內喀爾喀。攻滅科爾沁后,兩部分別給賞銀五千和三千。
遠在千里之外的朱由校心里發狠,朕就是用錢砸,也要打掉后金的盟友,使其陷入全面的孤立之中。
而在茫茫的草原上,征伐科爾沁部的大軍浩浩蕩蕩,撲奔科爾沁部。
在大軍中,除了林丹汗所派的特命大臣錫爾呼納克杜棱率領的一萬人馬,內喀爾喀五部拼湊的六千騎兵外,竟然還有五千明軍騎兵跟隨在后。
滿桂奉命率領三千歸化騎兵,和樊化龍的兩千龍騎兵,以及五百多人的輜重隊伍,在半路加入,將成為此次征討作戰的決定性力量。
而這個情報,卻沒有被科爾沁部探悉,更不為努爾哈赤所知,勝敗的關鍵,由此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