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槍的打不過拿刀的,科技領先打不過野蠻落后,豈非咄咄怪事?
當然,問題出在內部,這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但先進打敗落后,對于朱由校來說,才是正常的現象。現在,終于正常了,他可以足感欣慰。
而這種三排齊射,在武學教授過,《火槍兵操典》中也有說明。但在實戰中使用,還是頭一回。
這和將領們的理解,以及戰場上的環境有關。為了能夠形成持續不斷的火力,明軍將領更偏好于一排一排的輪射。
一個是持續不斷,一個是猛的一下子全部投射,各有利弊。但不可否認的是,三排火槍兵的齊射,又是在二十多米的距離,確實兇狠而殘忍。
打個比方,輪射是把一盆水一瓢一瓢地潑出去;而齊射則是端著盆,劈頭蓋臉地猛澆過去。
效果嘛,從最終結果上看是差不多的。就象降雨量,下一天小雨,和暴雨傾盆一小時,是一樣的。
但在戰場上爭分奪秒,時間就是生命,明軍突然使用這種戰術,也是心急,急于打敗敵人,支援正拼命阻擊的友軍。
這一輪三排齊射的火力是異乎尋常的兇狠,將建奴逆襲沖擊的勢頭猛地止住。沖在前面的建奴幾乎被一掃而空,包括死了都不甘心的哈達碩。
“殺——”火槍兵射擊完畢,挺起刺刀便沖向混亂的敵人。
火槍加刺刀,主宰戰場數百年。但很多人都將刺刀視為配屬武器,認為火槍才是殺傷敵人的主力。
實際上,對于前裝滑膛火槍來說,因為火力遠遠不及于自動步槍,刺刀的作用便更為重要。
沒錯,看似毫無技術含量的刺刀,卻是最后擊潰敵人、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而且,火槍加刺刀也終結了冷兵器時代,成為近現代步兵唯一使用的武器。
白刃沖鋒,近身肉搏,向來是明軍的弱項。建奴屢戰屢勝,多數也是靠的這個,而不是什么騎射。
現在,明軍的近戰能力雖然還不能超過建奴,可也在不斷地提升,進步的幅度令人心喜。
密集的排列,身邊戰友的同進,無疑增加了明軍沖擊的勇氣和氣勢。嚴酷的軍法條令,也使士兵們形成了條件反射般的執行能力。
噗,噗,噗……刺刀入肉發出瘆人的聲音,隨后便是慘叫哀嚎的爆發。
同進同退,上百把刺刀形成的刀林,比長矛陣也不差多少。
而建奴已經被火槍打得稀疏,撞上明軍的整排刺刀,和建奴騎兵撞上明軍的騎兵墻相差仿佛。
以多打少,不僅是整體兵力的比較,還有局面作戰的場面。這其實就是明軍作戰的特點,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力爭做到這一點。
即便是正在阻擊建奴突破的明軍,在正面陣地上也是保持著這個優勢。沖上來的建奴不僅面對第一排明軍的刺刀,還有后面的兩排火槍。
建奴在后隊的反沖擊以失敗告終,明軍愈加兇狠地向前推進,蒙古聯軍繼續跟隨,以密如雨點的箭矢提供火力支援。
建奴的死傷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每時每刻都在倒下。盡管他們很悍勇,但卻難以抵擋優勢敵人的猛攻。
“殺,殺過去呀!”梅勒章京喀爾喇絕望地嘶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