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點了點頭,沉聲道:“有禮,諸位將軍請起。”
待眾人起身后,熊廷弼掃視一圈,微微露出些笑意,說道:“勞諸位遠迎,某感激不盡。這便入城議事,莫要在這太陽底下挨曬了。”
“末將遵命。”眾人躬身再禮
熊廷弼翻身上馬,在眾將的簇擁下直接進城,來到一處大宅院,便是總指揮部所在。
遼西以廣寧地區為屏障,為防線,利用堡寨和廣寧城構筑了堅固的防御,基本上不怕建奴來攻打。
所以,熊廷弼經過請示后,以何可綱等將領為指揮官坐鎮,以兩協人馬擔任廣寧地區的防御。而把四個混成協的軍隊調至遼南,軍事重心也隨之而變。
當然,軍事重心的改變也是秘密進行的。這與明軍在遼東的布置有很大關系,使建奴很難獲悉。
在與建奴有可能交戰的前線地區,比如廣寧、蓋州和遼東的鳳城、岫巖等地,不安置百姓。
從后金統治區逃亡來的遼民,全部往后安置。前線地區是只進不出,軍隊把守著各處大路小道,有后金奸細混進來,也出不去通風報信。
而軍隊的封鎖只是一方面,遼民被安置在后方,村鎮還有預備兵員,也就是民兵監視防范。
所以,明軍的調動布署,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泄密情況的發生。這樣的嚴密布置在兩年前收縮至寧遠和覺華后,便開始實施了。
盡遷遼民盡管花費巨大,但效果顯而易見,使后金的諜報工作陷入了困境,成了瞎子聾子,并使假報紙假新聞發揮了不少作用。
來到指揮部,熊廷弼也不歇息,立即召開了軍事會議,對軍事行動進行布署。
“海州城,舊為土城,洪武九年靖海侯(吳禎)督同本衛指揮劉成等創筑,包砌以磚。周圍六里五十三步三尺,高三丈四尺。池深一丈二尺,闊三丈五尺,周圍六里八十三步。城門四,東曰鎮武,南曰廣威,西曰臨清,北曰來遠。”
參議邢慎言如數家珍,把海州城的歷史情況作了介紹,又接著說道:“現海州城主將為佟養性,城池又加修繕,護城河疏浚。城頭架設火炮,五千漢兵裝備鳥銃,火力不可小視。還有真夷兩千督戰,攻城不能輕松。”
“海州地區還有建虜的兩紅旗作為外圍策應,人馬約為一萬四五千。”熊廷弼捋著胡須,補充道:“我軍總兵力為四萬六千,倍數于敵。”
混成協的編制確定后,人數也固定下來。每協總兵力為八千,基本上是步兵六千,炮輜兵員一千,龍騎兵一千至兩千不等。
除了龍騎兵的數量略有不同外,各協的炮輜兵員也不一樣。但火炮的數量最少也有六十門,大明重迫和野戰火炮差不多是一比一的數量。
熊廷弼站起身,走到大沙盤前,拿起教鞭,指向海州城,開始交代作戰計劃。
攻打海州的明軍分為兩路,一路由南向北,以蓋州為基地,經營口、耀州驛、塔山鋪抵達海城河,渡過河直抵海州城;
另一路則與水師配合,渡過三岔河,攻取牛莊驛和東昌堡,在海州城西北扎下牢固據點,再向東推進,會攻海州城。
明軍水師強大,不加利用就太可惜了。水師不僅能運兵,還能運載紅夷大炮,為攻城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