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古代不同于后世,而思想觀念的改變,卻是最慢的。
待平遼成功,科舉也要作出些改變了。皇帝的手指在龍椅扶手上輕輕叩動,作出了新的決定。
今天的朝會進行得相當順暢,皇帝雖然面帶威嚴,但看似心情不錯,上奏基本都允準。就算是不太合圣意的,也沒有表露得太過明顯,交由廷議處置。
平遼滅奴在即,眾臣子都認為這是皇帝心情不錯的主要原因。
“眾卿皆是朝廷棟梁,是朕之股肱。”快要散朝時,皇帝再度開口,朗朗的聲音在殿內回蕩。
“遼東戰事勝利在望,西南平叛亦見曙光,朝廷財政日見寬松,吏治亦有清明之勢,百姓生活也漸好轉。”皇帝一一列舉著,面容愈發和熙,“此皆眾卿之功勞,朕都看著、記著,備感欣慰。”
“萬歲圣明,方有國勢昌盛。”禮部尚書董其昌立刻馬屁拍上。
“萬歲圣明。”眾臣躬身附和。
朕當然圣明了,不用你們說,朕也擺正了自己的位置。
“最重要的,還是眾卿輔佐之功。”朱由校笑了笑,殿內的氣氛愈加緩和,“君臣和諧,方使我大明國勢日昌,蒸蒸日上。朕希望與眾卿共勉共進,共榮辱,共始終。君明臣賢,以一段佳話留于史書。”
說完,皇帝起身掃視過群臣,含笑頜首,轉身離去。
“退朝!”宦官尖厲的聲音響起,但在群臣聽來,卻不覺得刺耳。
皇帝再厲害,也要依靠下面的臣子。否則,就是象諸葛亮那樣累死,國家也未必治理得好。
歸根到底,還是吏治。
皇帝雖然對貪瀆官員下手無情,但對忠心任事的臣子卻著實不錯。俸祿加了,福利漲了,對重臣老臣亦顯尊重,這樣的皇帝并不多見。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這是孟子曰過的,意思很明確,不用翻譯成現代文,也能看懂。
古人還有一句更簡短的話,“眾人遇我,以眾人報之;國士遇我,以國士報之”。
說白了,就是人心換人心。想別人怎么待你,就取決于你怎么對待別人。
如果領導不關心屬下,不禮遇人才,卻要求屬下無私奉獻,無怨無悔,豈不是白日做夢?
最好的例子就是亡國之君崇禎,說他可憐也沒錯,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也是一點沒冤枉他。
苛薄寡恩,猜忌多疑,這樣的皇帝,到最后也只落得自掛東南枝的下場。
“天氣越來越冷,該給臣子們發放取暖補貼了。”皇帝回到乾清宮,便命人傳召戶部尚書,計算長江以北各省的官吏數量,按照品級定出標準。
鍋爐和暖氣?!皇帝又想到了皇宮的取暖,不知道科學院研究得怎么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