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即便如此,皇帝借著大災的借口,還是把陜西的三位藩王停了俸祿。
反正這三位藩王都有家底,不拿俸祿也餓不死。而皇帝還沒打算徹底廢藩,就是心情不好,收拾一下這三位罷了。
而皇帝對于宗藩的態度已經越來越明顯,繼收回鹽利特權外,又把欽賜莊田全部收回,折銀發俸。
這樣一來,也斷了宗藩侵占田地、擾民傷民的根子。敢觸犯皇帝,秦王被鎖拿圈禁就是下場。
皇帝深知,宗藩造不了反,造反也掀不起風浪。而底層的老百姓,因為吃不上飯,歷史上才是大明的掘墓人。
所以,收拾宗藩頂多落個不好的名聲,對自己的龍椅卻是沒什么影響。
而朝堂上的官員,對于宗藩的印象也不好,皇帝要暫扣他們俸祿,也沒有誰敢觸霉頭,為藩王說話。
“退朝!”眼見無人再奏,又接到皇帝的手勢,王體乾拉長了聲音,宣布朝會的結束。
兵部尚書熊廷弼未出午門,便被宮人喚住,引至乾清宮。
“微臣拜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熊廷弼進到殿內,施禮叩見。
“熊卿免禮平身。”皇帝微笑著擺了擺手,說道:“賜座!”
熊廷弼再次叩謝后,才在繡墩上落座。
“討伐緬甸的準備工作如何了?”皇帝開門見山,直接詢問道:“霜降之后能否如期發動?”
云南多瘴癘,盡管有了些預防手段,但千軍萬馬的行動,皇帝還是同意了兵部制定的軍事計劃,待霜降瘴息后再大舉發動。
熊廷弼躬身奏道:“回萬歲,兵部左侍郎正在滇省監督,據最新的回報,討伐行動可按期進行。”
停頓了一下,熊廷弼繼續奏道:“滇省各家土司也聯系完畢,可出動土兵共計三萬余。”
攻打緬甸并不是明軍的獨自行動,出兵的土司在戰后都可獲得土地和戰利品,這也是皇帝削弱國內土司,并減少明軍傷亡人數的手段。
除此之外,皇帝還派人前往暹羅聯系,共同攻打緬甸。要知道,暹羅和緬甸是世仇,暹羅又很親明,是不錯的盟友。
集中所有可以參與的力量,皇帝要一戰就把緬甸打殘打廢。甚至于,滅其國也不是不可能。
聽了熊廷弼的匯報,皇帝放下心來,又叮囑了加強北方防御的事情。
大災害對于北方游牧民族,也就是蒙古諸部的影響更大。生產方式單一的游牧民族,遠沒有農耕民族抗擊災害的力量。
而隨著災害的持續和加重,草場南移,糧食緊缺,蒙古諸部鋌而走險是可以預見的。
象虎墩兔,本就因為內喀爾喀等部歸化大明而不滿,災害的影響,使其很可能把內部矛盾轉嫁到外部征戰掠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