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明軍將在遼東、西南、湄公省、南洋這四個方向擴張,但也有輕重緩急。
相比遼東的苦寒,以及小冰河期的災害,雖然有黑麥、土豆,可開發起來依然比南面要緩慢得多。
所以,皇帝對于遼東北進的資源投入,是精打細算,不急不徐,穩步推進。
而湄公省的移民和建設開發,卻是皇帝寄予厚望的。
隨著奢安叛賊的剿滅,湄公省得到了一萬強兵的支援,擴張的腳步驟然加快,現在的土地面積比兩年前要增加了一倍還多。
云南的明軍兵力也在擴充,平叛的一萬五千部隊進駐滇省,又對滇省原有的軍隊裁弱留強、嚴格訓練,現在已有三萬多強軍枕戈待旦,準備收復失土,重復大明的各宣慰使司。
當然,緬甸的東吁王朝將是重點打擊的對象。雖然沒有一戰滅其國的計劃,但使已經衰落的東吁王朝雪上加霜,卻是確定的戰略目的。
除此之外,海商總會通過招募退伍官兵,以及朝廷派遣軍官的訓練,在婆羅洲也有了三千多裝備齊全的準軍隊,并聚集了數萬華人華僑,算是徹底立穩了腳跟。
有了這些對外征戰掠奪的布置,再加上受災害影響不算大的江南地區,皇帝對于度過大災害,有著很強的信心。
而說到歷史上的小冰河期對于大明的影響,定義為三分天災七分**,應該更為恰當。
現在也是如此,無論是海外和江南的糧食,以及其他資源,都足以使大明撐過小冰河期的高峰。
但這是理論上的,最終的結果還是考驗朝廷的統籌規劃,政府的運作效率,官吏的勤勉奉公。
比如:怎樣把糧食物資運至災區賑濟災民,是否能夠及時,分配是否公平,這些都是災害影響是大是小的關鍵因素。
特別是在那個時代,運輸能力、通訊速度等因素,對于抗災賑濟有著相當大的制約。
但制約也是能夠解決并克服的,皇帝相信,已經提早布置了好幾年,怎么也不會出現歷史上的慘景。
“都察院。”皇帝的目光轉向畢自肅,見他出班施禮,才沉聲吩咐道:“派出官員,監督察查各地方官員,在抗災賑濟中貪瀆者、工作不力者嚴懲不貸。”
“微臣遵旨。”畢自肅躬身答應。
除了都察院,廠衛也不會閑著。這場大災害不僅考驗著皇帝的智慧,大明的國力,亦是對官吏的大浪淘沙。
貪者庸者下,廉者勤者上。不出大事情,平常倒不容易看出誰能力出眾,誰庸碌無能。
皇帝點了點頭,沉吟著說道:“陜西大災,饑民遍地,上至朝堂,下至地方,自當戮力同心,同克時艱。”
眾臣認真地聽著,不知道皇帝此話何意,聽著好象要捐錢捐物似的。
“朕先拔內帑二十萬元賑災。”皇帝沒有什么特別的表情,緩緩說道:“另陜西諸藩今年的俸祿暫停發放,待災情緩解后再一并補發。”
陜西本是貧瘠之地,可先后卻有六位藩王。但就藩西安的秦王已被押入京師圈禁,就藩平涼的安王因無子國除,再加上已移藩河南懷慶府的鄭王,現在陜西只剩下三位。
歷史上天啟七年就藩漢中的瑞王朱常浩,皇帝根本不打算放其去給地方增加負擔。包括惠王、桂王在內,都在京城窩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