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逆天換明》已發布,懇請朋友們繼續支持。
………………………………………………………………………………….
氣候日漸寒冷,特別是北方,更加明顯。這就使得原來能夠種植的番薯不再適應,全部改成了土豆。
番薯和土豆的產量是差不多的,但味道卻不一樣。
為了應對大災害,哪怕是北方更為嚴重,南方影響較小。皇帝也是統籌布置,發動舉國之力。
南方種植番薯的面積大幅增加,連帶著湄公省、海南、東番,也都有硬性的規定。
產量大就是最好的優點,往北方運,作為糧食的補充,這叫以南補北。
老百姓但凡有口地瓜粥喝,餓不死,就不會揭竿而起,社會秩序就能穩定。
民以食為天。就是這么簡單的道理,多少王朝卻恰恰栽在了這上面,歷史上的明朝,也不例外。
張柱子推讓了一下,也就收下來,又從車上扛下大麻袋,全是自家種的收的。有花生、土豆、玉米,雖不貴重,卻頗顯心意。
“雖然天冷了點,可今年收成還好。”張柱子笑著說道:“英子說了,你想要啥,說一聲,俺就從家給你拉來。”
阿桃呵呵笑著,不客氣地收下,說道:“收成好就行,種地呀,就怕辛苦一年,老天爺偏不賞飯吃。你看我多好,旱澇保收,掙的是錢。”
張柱子嘿嘿笑著點頭,心里卻并不贊同。
當初英子和阿桃一起打工,返鄉時也有過那樣的念頭,可現在過得挺好,也不覺得如何。
阿桃把張柱子送到門外,又想起件事情來,說道:“你們村里還沒有小雜貨店吧,要不你們干一個,就從我們這個商鋪上貨。”
張柱子沒馬上決定,想了一下說道:“俺回去跟英子商量一下。”
“老板有向鄉村設店擴展的意思,我在這里也還能說點話,能給你們最低價。”阿桃笑道:“有些商貨啊,還能賒著。”
“英子應該會樂意。”張柱子點著頭,說道:“她閑不住,總想找個活兒干。”
“行,那等我過去給我準信兒啊!”阿桃看著張柱子上了馬車,揮著手告別。
車輪碾在剛剛凍硬的土路上,發出有節奏的咯吱聲。冷風吹在臉上,卻擋不住張柱子心中的熱。
想到家里的媳婦,還有那個胖小子,張柱子就忍不住露出笑容。
平遼不過兩年,變化卻是巨大,連張柱子有時想來,都覺得驚訝。
重建是迅速的,人口的恢復也是極快,經歷過戰亂的遼東,以令人驚詫的速度重現繁榮,甚至超過了戰前。
這得益于朝廷所推出的諸項優惠政策,所投入的巨大資源,既讓老百姓充滿了建設家園的熱情,也給了他們創造財富的條件。
誰心里沒個賬,不趁著優惠政策和減免賦稅的兩三年使勁干,攢些家底。
張柱子家就又種地、又賒雞羊養殖,還跑個運輸拉個腳,折騰得有聲有色,小日子越過越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