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軍,戊字營下午共有十八匹戰馬和四十二名將士受傷,不過受的都是輕傷,屬下已派軍醫和監牧去為受傷將士和戰馬處理傷勢,均無大礙!”
在張康年打小報告的同時,孫致平也來到了李澤軒的營帳中,開始“匯報”今天的“工作”。
他口中的軍醫,這個好理解,唐代這個時候已經有軍醫了,而且一般出征的時候,軍醫也會隨同大軍一同出征,算是一個比較高風險的職業;至于他口中的監牧,則是軍中專門管理軍馬的小吏。
話說唐代的養馬政策是非常健全的。有人可能會疑惑,為什么秦漢唐之時,中原王朝對北方用兵大多都能取得勝利,而宋以及明末,中原王朝面對北方異族的侵略,往往會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或者贏也會贏的很艱難?
其實,這里面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那就是戰馬!
中原王朝最善于行軍布陣,列完陣之后,就是你沖我,我沖你,像下棋一樣。而各個時代的北方異族蠻兵,皆以騎兵為主,他們可以用戰馬沖開和沖亂你的陣型,對于中原軍隊來說,只要陣型一亂,陣中精銳被打敗,就會兵敗如山倒
所以,宋代以及明末,中原帝國才被人家攆著屁股打了好幾百年而不敢列陣迎敵,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原傳統的軍事理念正好被北方軍事傳統克制。
是宋、明時代的帝王不想擁有大量騎兵嗎?并不是,但不能,因為那個時代,中原缺少優質的戰馬!
而秦、漢、唐三代則不同,這三個朝代的君主都非常重視騎兵,自然也就非常重視馬政!
所謂馬政,即為養馬、用馬之制度。在秦統一前各國也都有自己的馬政。因為在諸國爭雄的年代,作為國力象征的車駕和馬匹如果不進行專門管理,就可能在戰爭中處于失敗地位。
在秦漢時期,中國的馬政制度開始逐漸完善。秦王朝建立后,馬政由九卿之一的“太仆”總領,在這一點上,漢代和唐代都完全仿照了秦制,專門設立了太仆寺管理全國馬匹。
漢代出于鞏固國防和對外戰爭的需要,極其重視馬政建設。太仆主持馬政,京都有“天子六廄”(京城設有六所皇家馬苑),邊郡有執掌36所牧場的六牧師苑令,從璽印材料可以見出,各郡縣還有負責馬政的“馬丞”。
而唐代的馬政,則被認為是自秦漢以來的集大成者,有句話叫做秦漢以來,唐馬最盛,便說的是唐代的養馬業,遠遠興盛于秦漢時期。
唐太仆寺設卿一人秩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掌廄牧車馬之政。下統乘黃、典廄、典牧、車府四署及全國各牧監。唐代各個時期馬政有盛有衰,以唐初為最盛。
當初李淵起兵太原,得到突厥兩千匹馬的幫助,當時在隴右監牧還另有隋馬三千匹,這便是唐軍最早的騎兵基礎。
自此后,養馬日盛,又注意吸取前朝教訓,講究養馬方法,還常常向北方游牧民族買良種馬以雜交,馬匹更是健壯;其數量,更較漢代為多,從貞觀至麟德,全國有馬七十萬零六千匹!
凡征戰用馬,皆挑選好馬,務必精壯。由于養馬、用馬均出色,唐軍戰馬與突厥西域的戰馬相比毫不遜色,不似漢時,養馬雖多而質量不是很好。
馬政是建立強大騎兵的物質基礎,因此,唐代騎兵力量,勝過歷朝歷代!
“受傷將士會不會影響到明日訓練?還有,營中可還有備用戰馬?”
聽完孫致平的一番匯報之后,李澤軒眉頭輕皺,出聲問道。
關于人馬損傷,這個在白天他下令士兵進行沖陣訓練的時候,心中便已料到,但此時聽到這么多人馬受傷,他心里多少都還有些不是滋味。
“參軍不必擔心,將士們受得都是一些磕磕碰碰的皮外傷,軍醫們簡單處理一下就無大礙了!至于備用戰馬,這個當然有,玄甲軍中的每名將士都配備有兩匹戰馬,今日受傷的馬匹會好生調養歇息幾日,明日那些將士就用備用戰馬訓練!”
孫致平抱了抱拳,回道。
玄甲軍作為大唐帝國的王牌騎兵,戰馬的質量不僅是最好的,數量上也不含糊,每人至少配備了兩匹戰馬,在外征戰時,一匹戰馬用來載人,另一匹用來馱著裝備,以備不時之需!
“……隨我去看看受傷將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