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爺爺還有個學生,父母雙亡,被爺爺收養,取的名字叫魏達賢。
雖然后面被他自己的族人要了回去進行撫養,甚至最后考上了大學,但名字一直沒改,據說現在在外省某個地方當縣委一號,官還不小。
但魏明讓沒見過。
據說是爺爺過世的時候魏達貴四兄弟給魏達賢發了電報報喪的,但魏達賢沒回來,至此兄弟變路人。
后來魏達賢回來想要祭拜養父,魏達貴幾兄弟連門都沒讓他進,就趕出去了。
魏達賢回來的那次魏明讓在外婆家玩,所以沒碰到,也就沒見過。
魏孝利傳下來的家教,就是要多讀書,要有骨氣。
當然,繼承得不是很完善。部分人繼承到了,部分人沒有繼承到。
魏明讓一家,是屬于繼承到了的。
所以,這一世,收到通知書后魏明讓也還是會像前世一樣,跟父母商量不會擺升學酒的。
回到家里后,之前一般是一個妹妹燒火,另一個妹妹幫助媽媽弄飯。
但現在魏明讓主動提出他來燒火、幫老媽做飯,讓兩個妹妹去看書,或做暑假作業。
兩個妹妹不大樂意,有點寧愿燒火做飯,也不愿看書學習的苗頭。
但魏明讓堅持己見,將兩人趕出了廚房。
兩個妹妹讀書的事,也是魏明讓必須要改變的歷史。
正是因為太窮,然后早早的接觸到采茶、賣菜這些行當,兩個妹妹現在心思越來越不放在讀書上了,越來越想掙錢。
小學的時候,同讀一班的兩個妹妹曾經有一個學期分列年級第一二名,其他學期成績也不差。
到了初中后,采茶越來越熟練,掙的零花錢越來越多,心思就越來越不放在學習上。
于是,兩人功課越來越差,有時候下午放學回來都要去采一趟茶。
母親要種地、持家,對子女是放養政策,兩個妹妹的學習一直是魏明讓監督著的。
等魏明讓上大學去后,沒人管著,兩個妹妹便徹底放了羊,干脆連個普通高中都沒考上,初中畢業就跟著父親去廣東打工了。
結果,無論是工作還是談戀愛,直到婚姻,讀書少的惡果,越到后面表現得越明顯。
不是說文憑低的一定過得差、文憑高的一定過得好,也有文憑低當大老板、文憑高連工作都找不到的。
但從大數據的概率上來看,還是文憑高的人占優勢。
讀書越多,后半輩子越輕松。
雖然十多年后很多年輕人高喊畢業即失業,好不容易找個工作,工資還沒有工地的民工高。
但實際上,這只是剛畢業、初出茅廬的艱難時期罷了。
想想人家民工初出茅廬的時候,只能當雜工、學徒,那不是工資更低?
想想五年后、十年后,雙方的職業發展前景,生活質量?
再想想雙方的工作強度,工作時間,節假日待遇,發放工資的準時程度,還能說讀書再多也沒用、比不上民工嗎?
有是肯定真有比不上的,但那是少數中的少數。
不是瞧不起民工,魏明讓父母都算民工中的一員。
但尊敬歸尊敬,魏明讓這輩子絕對不能讓兩個妹妹再像前世一樣繼續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了。
必須要扭轉兩個妹妹的思想,讓她們將重心放到讀書上。
PS:起點APP書籍詳情頁有個新書投資團活動,免費投資新書,在本書簽約后可以獲得起點幣返點,也可以為作者爭取推薦位,拜請大家投資一下,謝謝!不要錢,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