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萬多元錢,對多了十多年見識的魏明讓來說都是一筆巨款,更別說其他三個初入大學的大一新生了。
其他三人雖然家里條件都比魏明讓好,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人,但卻也不是什么富豪之家。
一起生活兩年,每個人每個月家里打多少生活費,大家都是很了解的。
魏明讓每個月400元,周毅和余永強每個月600元,陳洪亮每個月800元。
陳洪亮是寢室里第一個買手機的,開學沒兩個月就問家里要錢買了一個1000元左右的翻蓋手機,很是讓其他幾人羨慕了一陣。
周毅和余永強也是在大二買了手機,只有魏明讓一直用IC卡打寢室的公用電話,直到退學后在工廠上班時才通過一個充話費送手機的活動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按鍵手機。
但現在,這間寢室里最有錢的,無疑是魏明讓。
5萬多元的現金,魏明讓可以直接讓家里不用再給學費、生活費,他大學四年的學費、生活費基本上全夠了。
周毅、陳洪亮、余永強三人震驚之余,也非常羨慕。
周毅和余永強沒開口,反倒是家里條件最好的陳洪亮開口提出了他們是否也可以做這個生意的想法。
前世魏明讓和余永強沉迷于網絡小說,周毅每天練歌耍帥泡妹子,反倒是家里條件最好的陳洪亮最努力。
大學四年,身高185的陳洪亮是校籃球隊成員、院學生會副主席、一等獎學金獲得者,從大一開始就在外兼職當家教,沒當家教的時候還打打零工。
大學畢業工作幾年后,陳洪亮又考上了某名校的研究生并順利畢業,拿到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魏明讓重生前已經當上了一家大型私營機械廠的副廠長,成為寢室四人中成就最高的一個。
重生前魏明讓有時候會反思,他父母或其他村民常以“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鼓勵子女,或者帶著仇富心理等著富人子女敗家、看笑話。
但陳洪亮的例子,還有他所知道的很多有錢人對子女的教育,使魏明讓發現,富人的子女大多數反倒更勤奮、更努力、更懂人情世故,出社會后也比窮人家的孩子發展得更好。
窮人家的孩子,隨著改革開放的紅利,父母稍微有點錢后有一種補償心理,不想讓孩子過上自己小時候一樣窮苦的生活,反倒更加寵溺,最后成為不講理、不懂事、不努力、沒有禮貌、啃老的“窮人富二代”。
而富人家的孩子則從幼兒園開始就各種精英化教育,加上父母各種人來客往的耳濡目染,使他們見識更廣、懂得更多、目標更高遠,最后成就更大。
至于窮人孩子逆襲和富家子弟敗家的故事,雖然有,但不占主流,否則也不會出現一個就成為新聞了。
魏明讓最后的總結是,“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只是古代信息和資源集中不明顯情況下的產物。
在現代社會,富人比窮人更懂得如何正確培養下一代,大多數富人的下一代越發優秀,這句話已經只是窮人安慰自己的雞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