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二十多年前,梁國大規模發行鐵錢(鐵五銖),因為鐵賤銅貴,所以一文銅錢(銅五銖)在民間頂數文鐵錢(鐵五銖)。
放債的當然精明,借契上的錢數都強調還的時候要還“好錢”(好銅錢)。
而四萬錢,即四萬文錢,按一千文為一貫計,就是四十貫,亦或稱四十緡。
貫和緡,都是一千文的意思,李笠得劉德才教育,知道兩個字的用法有講究:
這個時代,一萬錢以下,以千文為單位換算、計數時,人們習慣用“緡”,譬如九千錢是九緡。
一萬錢以上,以千文為單位換算、計數時,人們習慣用“貫”,譬如兩萬錢就是二十貫。
李笠無法將當前幣值和后世幣值聯系起來,卻知道一匹普通的代步騎乘馬,在鄱陽大概賣二萬錢左右。
不久前,同村一戶富裕人家建了座新瓦房,花了三萬錢左右。
而村里許多村民家里若遇到急事,能夠不變賣財物、不借錢就直接拿出三、四千錢的家庭,能過半都不錯了。
白石村是一個普通的漁村,大半村民家境普通,那么三、四千錢這個數字,可以看成鄱陽郡許多普通百姓家庭的平均積蓄水平(不是收入水平)。
以這個參照標準來看,李家欠的四萬錢(連本帶利),大概是十戶平民家庭的積蓄(不含固定資產),價值等于一座新瓦房。
這錢看起來很多,卻也很少,因為據說那些富貴人家,平日里吃一餐,就值數千錢。
貧富之懸殊由此可見,很可惜,李家不是富貴人家,如今剩下的短短時間里想要籌錢還債,按常理來說,很難。
李家最值錢的家產就是魚池,若是按時價出售魚池,所得不止四萬錢,但魚池已經作為抵押,無法變賣。
其他家產即便變賣,必然是賤賣,值不了多少錢。
賣房子倒也行,用自家房屋保自家魚池,大不了一家人在魚池邊上守夜小屋擠著住,只要保住魚池,就能保住希望。
然而同村沒人買李家的房屋,外人也不會來買,在村里放高利貸的呂掌柜倒是會買,但必然是趁火打劫。
看來,是沒辦法了么?
和欲哭無淚的吳氏不同,李笠的目光變得堅定起來,心中喊道:不,我有辦法!
他信心滿滿,決定要給吳氏一個驚喜:“娘莫要擔心,孩兒有辦法賺大錢還債。”
吳氏看著兒子,苦笑著,沒把這話當回事,認為兒子這么說是為了寬慰她,李笠也不多說,躍躍欲試。
在后世,沒有門路的普通人想發大財可不容易,但現在不一樣。
他常看歷史,歷史的主角,回到過去之后,都是輕輕松松賺到第一桶金。
譬如最流行的燒沙子做玻璃,短時間就能發大財。
沙子到處都是,做玻璃還不簡單?
李笠越想越高興:我也要燒沙子做出玻璃器具,以此賺錢還債。
三日準備,三日試驗,三日出成品,三日變現。
最多也就十二日,就能賺許多錢,要是搞不定,我名字倒過來寫!